缩略图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综述与展望关键要素探究

作者

佟瑶

身份证号码:211481200602115427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地震、洪水、城市内涝、火灾、流行病等灾害频繁袭来,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考验城市治理体系的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作为城市空间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灾害风险最小化与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综合性策略工具。它不仅涉及传统的工程防护建设,还涵盖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等全周期管理内容,同时贯穿于城市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布设、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系统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与关键要素,对于构建具有前瞻性和韧性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发展脉络

国外对于防灾减灾规划的关注较早,尤以日本、美国、荷兰等为代表。20世纪中期起,这些国家逐步形成了以“安全城市”“韧性城市”为核心理念的综合规划体系。以日本为例,在地震频发区实施“城市灾害脆弱性评估”制度,并结合社区建设推动“防灾生活圈”构建。美国则依托 GIS 平台强化灾害空间模拟与跨部门信息联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灾技术与管理机制。相较而言,我国对城市防灾减灾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伴随“城市韧性”“安全发展”等理念的提出,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目前主要聚焦在灾害风险识别、土地利用安全、社会脆弱性评估和应急机制设计等方面。尽管取得一定进展,但从规划实践层面看,依然缺乏统一标准和成熟案例,仍处于理论向应用过渡的关键阶段。

2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关键要素探究

2.1 灾害风险识别与综合评估

科学的防灾减灾规划,首要前提是全面、精准地识别潜在灾害风险。城市所面对的灾害类型多样,既包括地震、台风、暴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涉及火灾、爆炸、工业事故等人为因素,甚至包括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复合型灾害。在空间结构日益复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风险识别愈发具有挑战性。有效的风险评估必须依托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包括历史灾情资料、气象和地质信息、水文数据以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并通过 GIS 等空间建模工具实现灾害风险的可视化表达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开展灾害敏感性分析与灾害影响模拟,明确城市中高风险区域与关键脆弱点。此外,还需将社会脆弱性纳入评估框架,尤其关注老龄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老化片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这些区域的承灾能力弱、响应速度慢,往往成为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是应优先干预的重点对象。

2.2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关系到城市运行效率,更是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底层保障。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传统的功能区划往往忽视灾害风险,导致高风险区域开发过度或重要基础设施分布不当。因此,需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到专项规划各层面入手,将防灾理念贯穿城市空间演化的全过程。在具体布局上,应避免在地质断裂带、山洪沟道、洪泛区或化学储存设施周边布设住宅区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冗余与互备机制,避免“一点瘫痪,全域停摆”的风险。此外,城市应注重构建“多核心—多走廊—多节点”的结构体系,以增强灾害发生时的疏散效率和资源配送能力。特别是在避难场所设置、应急疏散路线、紧急医疗与物资供应节点方面,应根据灾害模拟结果与人口密度分布实施精准配置,确保一旦灾害发生,市政功能可迅速恢复、生命线系统维持

基本运行。

2.3 多元主体协同与治理机制创新

在传统防灾体系中,政府作为规划与应急的单一主导方,具有一定的集中管理优势,但在现代城市高度复杂化、系统高度耦合的背景下,任何单一主体都难以独立应对多重叠加的风险挑战,因此,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已成为提升城市防灾效能的关键路径。首先,政府治理方式需从“控制型”向“协商型”转变,构建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联动机制,明确在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恢复全过程中各类主体的职责分工,提升协同反应速度与系统处置能力。其次,应重视社会组织与社区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制度化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居民主动参与灾害规划、风险评估、避难演练等,增强其自救互救与风险感知能力,构筑广泛参与的社会韧性网络。同时,企业特别是处于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单位,应作为重要参与方被纳入防灾体系,不仅提供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支持,还应通过政策引导承担社会责任,成为风险共担、服务快速恢复的重要一环。此外,制度设计也应同步跟进,包括完善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建设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指令联通平台,统筹配置应急资源,健全财政投入与激励机制,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操作依据,真正实现从“单一应对”到“协同防控”的系统跃升,进而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的整体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4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赋能

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城市治理逻辑,为防灾减灾注入强劲技术动能。以城市数字孪生为核心,构建虚拟镜像空间,可实现对自然灾害、人员流动和基础设施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调控。通过部署物联网设备,采集雨量、水位、地质滑动等多维数据,辅以卫星遥感和视频监控,提升异常识别与响应速度。人工智能算法则基于海量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与风险预测,优化资源调度,提高决策效率。在管理平台层面,整合应急、交通、舆情和医疗系统,打造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与指挥协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数据安全与物资流转透明度,增强系统可信度。数字化赋能的核心不在于技术堆砌,而在于重构防灾体系逻辑,使其具备智能识别、自动响应与持续学习的能力,推动治理模式由被动防御向主动感知转变。

结束语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作为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层面不断深化理解与创新。通过本文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在风险识别、空间布局、治理机制与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在整合协同、标准化体系建设、公众参与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仍需加强。未来,应推动建立多学科融合、多主体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政策的联动;构建以数据驱动、智能响应为核心的智慧防灾平台。唯有如此,方能提升城市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时的韧性水平,真正实现“安全城市”与“宜居城市”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常凯,范鑫.水旱灾害早知道防灾减灾显身手[N].鹤壁日报,2024.002224.

[2]苗晨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1.011.

[3]王希嘉,陈婷郁.基于韧性城市视角的综合防灾减灾理念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4):13-15.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