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杨占锋 陆银芳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泗水教育工作站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时代聚焦为党育人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就彰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提升该学科的重视度,将农村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培养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有坚定政治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层面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应用、理解和内化,用新时代社会主义理念感召学生、教育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基于这些考虑,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学校德育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让农村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思想得以提升,培养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他们坚定的人生理想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治应用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实践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应当做为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去做,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较高道德素养、较强法冶意识的人才。

一、德育培养的理念概述

《墨子》云:“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以德树人、德育优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教育所秉持和传承的教学理念。但是承载这先进教育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在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做人八德受到了冲击,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准也正在加速下滑,中华民族传统性的道德教育受了前所未有考验。我们要想在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学生的德育培养和法治意识必须跟紧时代的脚步,从小学生抓起,明确培养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化为他们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以热爱党、国、社会主义和人民为主体,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对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二、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呆板。

当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教材为主,基本是照搬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创新和优化方面动力不足,同时课堂上所举的例子也不能很好的接地气。长此以往致使教学内容死板、课堂教气氛呆板,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与农村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的年龄特征极不相符,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出现走神等现象,甚至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产生了抵触心理,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实用性不强。

课堂教学是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农村小学生对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准则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仍以他们的主观意愿为主,对农村小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分析不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适时进行变通,使教学活动中的举例与农村小学生的实际相脱节,学生对课堂内容有空洞和高不可测的感觉,产生厌学情绪,缺乏教育的实用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率低下。

三、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融合的实践

1.创新教学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功夫。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课堂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适合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的德育教育的短视频、广告、漫画等,让学生感觉到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的实用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对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内容进行现场表演并让他们自己对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表演和评价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内化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德育内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2.重视传统文化引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外界进行互动,但是学生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受不到监督,缺乏理性的判断,在网络经常性的受到一些道德素养不高、认识比较肤浅的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因此,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能对网络和生活中和一些言论、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初步树立自觉抵制不良言论的习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树立走遍天涯皆正确的道德观念。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和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品质,养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合乎规范的习惯。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能把道德挂在嘴上,把行动放到一边,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合,将课堂上学习的道德标准不仅要内化到心灵,还要外化为具体的行动,实践多了道德就养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教育效率就高了。比如农村的农村小学生的卫生习惯不好,乱扔垃圾,我们不但要讲,还要让他们去实践,通过多次的练习,自然成为习惯,再也不乱扔垃圾了。

4.实施家校共育

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家校共育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只有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比如,农村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农村的农村小学生部分家庭的物质资源是相对匮乏的,在别的小朋友拿上好东西的时候他很喜欢但自己的家长又不给买,他就会“偷”东西,面对这样的行为,有的家长就认为很正常,甚至还会帮助孩子庇护,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家长不配合,老师挣死也培养不出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家长的教育作用作用要超过老师,做教师的要多观察孩子,多与家长沟通,并通过有效的互动提升家长的道德素养,让家长发挥自身的教育能力,让他们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成长,共同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而培养有较高道德素养和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准则是我们的义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德育知识融入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琴.巧用体验式活动实现德育生活化——以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J].新课程,2025-03

[2]张瑞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效策略探究。吉林教育,2025(02)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WW[2024]YBGH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