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有害蓝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作者

董培庠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摘要:有害蓝藻是威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能恶化水质,还会直接危害养殖对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本文概述了有害蓝藻对水产养殖的主要危害,并从生态调控、物理清除以及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有害蓝藻的主要防治技术及其应用,为有害蓝藻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害蓝藻;水产养殖;危害;防治方法

引言:有害蓝藻是指能够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有毒有害次生代谢物、危害水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的蓝藻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中营养盐浓度不断升高,有害蓝藻暴发频率明显增加,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研究有害蓝藻的危害机制及防治技术,对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害蓝藻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有害蓝藻在水产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会恶化水质,降低溶解氧,造成鱼虾贝类等养殖对象窒息死亡。部分蓝藻还能分泌神经毒素、肝毒素等有毒次生代谢物,通过食物链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危害养殖对象健康,甚至导致死亡。此外,死亡蓝藻腐烂分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加剧养殖水体缺氧,引发病原微生物感染,最终导致养殖对象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水产养殖中有害蓝藻的防治方法

(一)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调控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改变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来抑制有害蓝藻生长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投放捕食蓝藻的浮游动物,种植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的水生植物,或调节养殖品种搭配,来控制水体中有害蓝藻数量[1]。

常见的生态调控措施包括:在养殖塘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金鱼藻等,利用其强大的吸收能力,降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抑制蓝藻生长;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通过摄食直接降低蓝藻数量;调节养殖品种比例,避免单一品种过量投放导致的营养盐累积;适度控制养殖密度,减少残饵、排泄物等有机废物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生态调控技术具有成本低、无化学污染等优点,是目前水产养殖业中防治有害蓝藻危害的主要方法。但该技术调节周期长,难以短期见效,且极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在应用生态调控技术时,应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建立长效的有害蓝藻防控体系。

(二)物理清除技术

物理清除是利用物理手段直接去除水体中蓝藻的方法,常见的物理清除技术包括机械打捞、过滤净化、换水排藻等。机械打捞是利用专门的打捞设备,如浮筒式蓝藻打捞船,将水面漂浮的蓝藻打捞上岸,集中处理。这种方法清除效率高,能在短时间内去除大量蓝藻,是应对蓝藻水华暴发的有效措施[2]。过滤净化是在养殖水体进出口安装精密过滤系统,去除水中的蓝藻细胞和藻毒素。常用的过滤材料包括石英砂、活性炭、高分子絮凝剂等。研究表明,采用多层过滤系统,去除效率可达80%以上。

换水排藻是定期排出富含蓝藻的养殖废水,补充洁净水源,降低藻类密度的方法。通常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4-1/3,换水频率视藻类密度而定。上述物理清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蓝藻,迅速降低其密度,在蓝藻暴发时可作为应急措施使用。但这类方法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经济性差,只适合小范围水域。此外,打捞和换水过程中排出的含藻废水,如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评估水域状况,选择适宜的物理清除方法。

(三)化学与生物防治结合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是近年来防治有害蓝藻的新策略,化学防治主要使用特异性除藻剂溶解藻细胞或抑制其生长,如使用传统的硫酸铜、过氧化氢,或新型高效、低毒的聚合氯化铝、过氧乙酸等[3]。这类物质能快速杀灭蓝藻,在蓝藻暴发早期使用疗效显著。但化学除藻剂成本高,长期大量使用易引起水体二次污染,并诱导蓝藻产生抗性。

生物防治是利用蓝藻的天敌,如溶藻细菌、蓝藻病毒等微生物,通过寄生感染、裂解藻细胞等方式抑制蓝藻生长。例如,利用溶藻弧菌寄生感染铜绿微囊藻,在3—5天内即可使藻细胞裂解,藻密度显著下降。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对水体生态影响小,不易产生抗性问题,但防治周期相对较长。将化学和生物防治结合应用,可发挥两者优势,即保证防治效果,又降低环境风险。研究表明,低剂量使用硫酸铜损伤蓝藻细胞,再接种溶藻细菌,可显著提高细菌感染率,协同抑制蓝藻生长,使除藻效率提高20%以上。目前,这一技术路线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在养殖业中大规模推广,未来有望成为蓝藻防控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害蓝藻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用生态调控、物理清除以及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等技术,能有效防治有害蓝藻危害,保障养殖水体生态安全。但目前防治技术仍不够成熟,部分方法成本较高,大规模应用尚存在困难。未来,应加强对有害蓝藻危害机制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启富,王龙燕,闵文武.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危害及生物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02):13-17+25.

[2]李林胜.简析水产养殖池塘蓝藻的防治方法[J].江西水产科技,2020,(06):30-31.

[3]罗志平,黄聪灵,李勇,等.水产养殖池塘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海洋与渔业,2020,(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