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李叶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民生中学,安徽 淮南,232001

摘要:新课标的出台提供了崭新的教学视野,提倡从传统的“孤立学科”教学转向“更加互联”的教学方式,鼓励多个学科的有机整合,以创造更丰富的教学体验并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即以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课堂观为导向,探寻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策略,以期为助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发展核心素养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跨学科融入教学成为趋势。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及工具性的基础学科,与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知识点交际,继而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可能。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常态化展开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打通知识点之间的隔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使学生在调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面对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时代对人才标准的不断提升,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语文教师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打破学科界限,积极整合课程内容联动多学科领域,方能为学生提供更为新奇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化发展架桥铺路。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网络的全面构建

在信息交织愈发汹涌的数字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是否具备完整且连贯的知识网络,是决定其今后发展的关键。传统的授课模式多以单一学科为主,致使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单一学科框架内,知识体系出现割裂,在面对新情境或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而在跨学科整合教学进程中,学生可将语文知识与多学科知识互联起来,灵活调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而这也正是一个打通学科关联节点、建立完整知识网络的过程。这种知识网络一旦形成,对学生更为全面地学习语文、探究语文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核心素养的充分训练​

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素养,而是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而跨学科学习恰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锻炼提供了土壤。以语文课堂为阵地设计多学科融合项目活动,带领学生整合与重组所学知识,尝试用新的方法与创意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思维的锻炼,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且在跨学科项目中,学生需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合作,在合作中各司其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期间学生既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也要发挥个人优势,从而得到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与个人专长的发展,为其今后融入社会、参与团队工作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紧扣教材内容,精心提炼跨学科教学主题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研究现有的语文教材挑选适合的单元或课文,将之作为跨学科教学的材料基础,是决胜整体效果的关键。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经过2012年的重新编排,在各个单元和主题语境中设计了不少的跨学科教学切入点位,尤其是在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及阅读板块中,更是与历史、自然等学科有着广泛且密集的知识点交集。因而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材全局观,明确哪个章节,哪些主题版块,哪些知识点能够与哪些学科融合,全面厘清教学思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跨学科教学工作。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小蝌蚪找妈妈》以青蛙生长周期为叙事主线,天然串联“卵—蝌蚪—幼蛙—成蛙”的生物发育过程,因而与生物学密切相关,且故事画面感强烈,适合作为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创作原材料。聚焦于课文内容,老师可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变化探究”“小蝌蚪成长图谱绘制”等与生物、美术相关的跨学科主题活动,使之在活动探究中完成生命科学启蒙与认知建构,实现思维品质与审美创造的一体化发展。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材丰富,包罗万象,以教材为依据提炼跨学科主题,并“因地制宜”地融入多学科内容,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舞动教学魔杖,灵活运用跨学科教学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得力“法宝”。尤其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映照下,教师更应聚焦于所提炼的跨学科主题,采用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设计出富有探究意义又融合了多个学科内容的探究活动,彻底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为学生提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继而潜移默化中锻炼其核心素养,助推其完整知识网络的形成。

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中,《曹冲称象》作为一篇兼具智慧启迪、科学思维启蒙与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课文,以精炼的文字展现了少年曹冲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跨学科教学潜质。故事中,曹冲用水位的变化来称大象的重量,这实际上涉及到数学中的“等量替换”原理。因而在教学时,老师可借助希沃白板演示曹冲将大象引到船上→放石头使水位上升到原来的高度→计算出大象重量这一具体过程,立体化呈现船在放入大象和石头前后的水位变化,以生动的视觉效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等量替换的概念,有效推动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紧接着,分别设计“故事重构与文化溯源”“验证称象中的科学原理”等跨学科探究活动。在“故事重构与文化溯源”中,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曹冲称象》的情节脉络,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关于曹冲的记载,对比不同史料中的人物形象;而在“验证称象中的科学原理”中,可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水槽、天平、橡皮泥等材料,模拟曹操称象的具体过程,观察水位变化与重量关系。在项目及合作活动的加持下,学生获得了广泛的跨学科学习空间,在文化历史的学习中滋养了文化素养,在科学活动中激活了探究思维,核心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总结: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单学科为主的墨守成规式教育模式的藩篱,也为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新课标的持续深入,面对社会对人才标准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唯有意识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善于结合教材提炼跨学科主题,科学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方能构建出一体化的跨学科育人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及综合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黄薇.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构想 [J]. 汉字文化, 2025, (07): 142-144.

[2]唐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设计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5, (10): 24-25.

[3]陈倩荣.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J]. 辽宁教育, 2024, (1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