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四育的策略剖析

作者

蔡维强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西都小学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逐渐被纳入小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以期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利用实践性较强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锻炼。而为强化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积极探索将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融合的路径,这一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贯彻我国“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为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双减”下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四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四育融合

引言:为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新时期我国积极制定并落实了“双减”政策,在该教育环境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逐渐增加了劳动教育内容,以期在不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利用劳动教育实现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结合农村地区特点,构建融合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育人体系,为不断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高效实现“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一、以劳树德,强化道德认知

新时期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展中,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对学生道德品质等良好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可将劳动教育同德育进行融合,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在长时间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1]。针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来讲,教师可加大对农村独特自然资源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的劳动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在生动的劳动环境中逐步养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道德习惯,教师则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深刻意识到良好责任感、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例如,在“体验种植蔬菜”劳动教育中,为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教师可积极组织学校小菜园的建设维护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活动初期教师可向学生讲解种植蔬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保持责任心和细心的重要性,随后为每组学生分配不屠龙种类蔬菜,学生分工合作每天定时浇水、除草,并引导学生记录植物的成长变化,引导学生意识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细心照料。在不懈努力和坚持中,学生可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而在收获的时刻,学生不仅可收获新鲜的蔬菜,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责任、合作的意义,可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基础上实现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二、以劳增智,促进知识应用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积极融合智育,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2]。针对农村小学生来讲,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分析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行有效锻炼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劳动技能与智慧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饲养家禽”劳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饲养家禽的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将农业知识与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自主探索家禽的基本知识,对不同类型家禽的生长周期、饲料配比等进行深入分析,并计算饲养的成本以及可能产生的效益。为强化劳动教育实施效果,教师需鼓励学生参与到日常喂养、清洁等活动中,对家禽的生长情况产生深刻的认知。整个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时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智力,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以劳强体,增强身体素质

农村学生户外活动空间较充足,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结合地域特点安排具有体能挑战性的劳动内容,在科学展开劳动教育过程中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3]。整个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安排劳动时间并结合学生特点调节劳动强度,确保学生在安全前提下得到充分锻炼,增强学生意志力。

例如,在“工业生产劳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利用农村丰富的物料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的工业生产活动,参与到搬运物料、整理工厂的任务中,锻炼学生的体力,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进行搬运物料时,学生需要合理分配重量,注意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防止不当姿势造成意外受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讲解科学的劳动方法,帮助学生避免不良动作的习惯,让学生在挑战中增强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以劳育美,提升审美情趣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利用科学的劳动教育活动,对学生劳动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审美意识尚在萌芽期的特点,针对性创设美的劳动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中的秩序、和谐与创造之美,努力利用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较强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文情怀。

例如,在“木雕”制作教学中,教师实际展开劳动教育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木雕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在生活中寻找木材等材料,用小刀、刻刀等工具精心雕刻,为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鼓励学生注重木材的纹理、雕刻线条的流畅性,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劳动中的和谐美。最终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过程中,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农村小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应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可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融合,在五育融合中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为不断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常生.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甘肃教育,2024(2):37-41.

[2] 胡华,汪海峰,尹丽. 新时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4):42-46.

[3] 杜新平. 依托劳动教育提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施路径[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