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
刘素红 黄瑞
陕西省西安市群众艺术馆 710054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品牌建设尤为关键。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面临品牌定位不明晰、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及创新性匮乏等挑战,直接削弱了活动的品质与成效,限制了品牌影响力的拓展[1]。深入研究品牌建设问题,探寻有效对策,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满足民众精神文化诉求及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精心策划与实施乡村文化节、社区艺术展览及民俗风情节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活动,能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并潜移默化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与文明风尚建设。在实践中,品牌建设需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如AR、VR 等,为传统活动增添新意。数字化手段如重现历史场景,使参与者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互动性。品牌活动的持续举办还能带动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与繁荣[2]。以古镇文化节为例,其展示古镇历史风貌与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观光消费,直接推动当地餐饮、住宿及旅游纪念品销售,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有效举措。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品牌效应,能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情感的桥梁。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模糊
在许多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面临品牌定位模糊的挑战,核心问题在于组织者未清晰定义品牌核心价值、目标受众及市场定位,致使活动特色不明,主题模糊。以某些地区的文化节为例,虽意在弘扬本土文化,却因内容过于庞杂,融合传统戏曲与现代歌舞等多种元素,而缺乏统一品牌理念,难以在群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市场调研缺失,使品牌定位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组织者常忽略这一基础环节。我国大部分的群众都缺少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意识,对于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认知度还有欠缺,从不关注群众文化品牌的相关建设。专业人才匮乏,众多地区文化活动组织者多为兼职或志愿者,缺乏品牌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实施有效品牌定位与策划[3]。
(二)群众参与度低
群众参与度低是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中的显著问题,表现为活动组织者投入虽大,但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常现台上热闹、台下冷清之景。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意识非常差,严重影响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无法真正的提升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效率,降低群众参与度。以某些地区社区艺术节为例,活动内容虽丰富,却受宣传手段单一、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及激励机制缺失影响,导致群众参与度和积极性均低。宣传上,过度依赖海报、传单等传统方式,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活动信息未能有效传达至目标受众。活动设计偏重形式热闹与华丽,忽视群众参与体验和互动需求,吸引力不足。加之缺乏奖励、积分兑换等有效激励机制,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受挫[4]。
(三)活动内容单一
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多局限于戏曲、歌舞、书法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与多样性,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限制了活动吸引力及影响力。以某些地区民俗文化节为例,名称虽具地方特色,但活动内容局限于传统戏曲表演和手工艺展示,缺乏新意。活动组织者创新意识薄弱,依赖传统形式,缺乏探索,致内容陈旧。资源整合不足,活动涉及多部门、领域,却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作机制,内容单一、重复。缺乏专业指导,内容创新需专业支撑,而当前众多文化活动缺少文化顾问及专业策划团队。
(四)创新性不足
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中,创新性不足是普遍问题,表现为组织者对新理念、新技术接纳应用程度低,导致活动形式内容缺乏创新与时代感。以某些地区科技文化节为例,虽旨在普及科技知识,但实际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科普讲座和展览,未与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 结合。技术壁垒,新技术应用需技术门槛和资金支持,令组织者望而却步。观念保守,部分组织者持保守态度,偏好传统形式,不愿创新。专业培训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需专业指导,而当前众多地区文化工作者缺乏培训机会与资源[5]。
三、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精准性,决定其能否在群众心中占据独特位置。以西安市夏日广场活动为例,这是西安市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自2007 年开办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每年的 5 月——10 月底,是“夏日广场”文化活动的集中演出时间,在活动范围上,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联姻,城区以社区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充分利用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小区院落、楼宇空地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多种文艺形式相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更多的群众走上舞台,参与其中,享受快乐。在活动形式上,专业团体与业余团队想结合,以提高夏日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以城市文化节为例,品牌定位始于深入市场调研。组织者需构建调研框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社交媒体分析、面对面访谈等手段,细致洞察目标群体文化偏好、消费习惯及参与动机。基于调研数据,以“传承与创新并重,连接城市记忆与未来梦想”为核心,体现对城市历史文化尊重与传承,及未来创新发展憧憬。独特卖点聚焦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独一无二城市文化体验。制定品牌建设策略,LOGO 设计融入城市特色元素,结合现代理念,创造传统时尚视觉标识。口号简洁有力,如“城•忆•梦——共绘城市文化新篇章”,体现传承与创新主题,激发情感共鸣。策划时光穿梭主题展览,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参观者扫描二维码观看展品历史故事或现代演绎,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结合城市历史故事与现代艺术手法,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如记忆之墙、未来之门,美化城市空间,深化文化节主题。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及线下活动多渠道,形成立体化传播网络,品牌形象广泛深入人心[6]。
(二)提高群众参与度
群众作为文化活动的核心与体验主体,其参与度对扩大活动影响、传递文化价值至关重要。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为例,西安市群众广场舞大赛,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进万家公益性主题品牌活动的重要内容。这项活动以“欢乐百姓 舞动幸福”为主题,以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愿望为目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市民开展广泛的广场舞活动,培育有西安特色、西安风格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活动自2012 年开始,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多年来,参与人数达近十万人次。西安市各区县每年从年初就开始认真筹划、积极组织,经社区、街道、乡镇层层选拔,进入区县初赛,然后由市里举办决赛,各区县广场舞代表队进行集中汇报展演。为了更好的发展广场舞活动,西安市群艺馆充分做好广场舞培训工作,坚持“走下去”,馆舞蹈干部深入基层、社区、乡镇、企业进行培训辅导,每年还进行“请上来”,邀请全国知名舞蹈艺术家前来举办讲座,组织舞蹈骨干集中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场舞大赛为西安市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有序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西安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文化进步彰显了新的活力。
以社区艺术季为例,旨在促进邻里和谐、激发文化活力,组织者需洞察群众需求。面向家庭群体设立亲子艺术工坊,亲子共绘、手工DIY,增进情感交流,培养孩子艺术兴趣。针对老年人推出老年人数字艺术体验课,利用平板、智能手机,教授数字绘画、摄影技巧,让银发族享受数字艺术,跨越鸿沟。
运用大数据分析研究社区居民社交媒体行为、参与历史,构建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推荐。社交媒体精准广告投放,亲子活动信息送达家庭用户,数字艺术课程信息推送科技感兴趣老年人。线下海报设计投放,社区公告栏、超市入口等人流密集区,信息广泛覆盖。除了线下海报宣传之外,充分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广告、KOL 合作,构建全方位宣传。与本地博主、文化名人合作,社交媒体发布活动预告、幕后花絮,吸引关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发布活动精彩瞬间,增加曝光度与互动性。提升参与热情,设置最佳创意作品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提交艺术作品,线上投票与专家评审结合选出优胜者,颁发奖品、证书,提供社区艺术展览展示机会。
(三)丰富活动内容
内容的创新与多样性,吸引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的关键。以西安市“红五月音乐会”为例,这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西安市经典文化品牌活动。自1958 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辉煌历程。作为西安群众的文化盛会,它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古城西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红五月音乐会”是一项由政府主导、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通过合唱、交响乐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自下而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和比赛,每年为广大群众带来近百场文化活动,并经过层层选拔基层代表队参加市级展演。活动旨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唱响主旋律,凝聚社会正能量。近年来,“红五月音乐会”从过去的两年举办一次,到现在每年举办一次,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音乐会的传播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还延升出一系列的其他活动,如十佳歌手演唱展演、唱与指挥公益课堂、大家唱群众歌咏展演等,使其成为了西安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西安培养了大批群众艺术人才,为西安的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江南水乡文化节为例,活动深挖江南水乡文化,融合现代科技,打造传承经典且创意十足的活动,广受社会关注与参与。活动内容设计上,结合水乡文化与现代科技。古桥光影秀为亮点之一,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复原历史古桥场景,古老故事与现代光影艺术交融。参与者手机或设备扫描古桥模型二维码,即可见证古桥历史风貌变迁,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厚重与文化韵味。水乡生活体验营同样引人注目,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虚拟水乡生活场景,含渔舟唱晚、荷塘月色、古镇街巷等元素。参与者佩戴VR 设备,置身虚拟世界,体验水乡生活,感受宁静质朴,深刻理解江南水乡文化魅力。
活动还注重跨界合作,邀请本地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地域特色艺术品与装置艺术。作品展现水乡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艺术碰撞火花。如水乡记忆装置艺术,废旧渔船为材料,艺术家巧手改造,成实用且具艺术美感公共艺术品,成文化节看点。为拓宽群众视野,提升活动国际影响力,邀请国际文化交流团队参与。团队来自世界各地,带来特色表演与工作坊。非洲鼓舞、欧洲古典音乐、亚洲传统手工艺、美洲现代舞蹈,各文化在江南水乡文化节舞台绽放。参与者近距离欣赏异国风情表演,参与工作坊,学习不同文化艺术技巧,感受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四)加强创新
创新是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驱动力,其地位无可替代。以西安市“长安诗会”品牌活动为例,“长安诗会”自 2017 年启动以来,历经发展变革,已逐步成为西安市群众文化领域的标志性活动,在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原名“西安市群众诗歌朗诵会”,2019年正式更名为“长安诗会”。活动以朗诵为核心,融合快板表演、故事情景剧等多元形式,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活动形式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扩大参与范围:线上通过直播、展播等形式,让更多群众能随时随地参与;线下活动则注重现场体验与互动,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同时,结合“唐诗里的长安”文化活动,通过沉浸式实景演出、诗词朗诵等形式,使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以鲜活方式呈现,将诗词歌赋转化为可体验的艺术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西安作为唐诗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朗诵经典诗词、表演文艺节目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群众朗诵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此外,品牌效应深入推进了文旅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体验与旅游吸引力,不少长安诗会活动举办地特意选择在西安市知名景区内,在宣传了长安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西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激发社会各界创新潜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需实施具体深入措施。设立文化创新基金与举办文化创新大赛为两大关键。
文化创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及专业技术指导与咨询。资金设多个资助等级,依据项目创新度、实施难度及社会价值灵活分配,助创意孵化。技术指导方面,邀请文化、科技专家组成顾问团,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指导,助创新者跨越技术与创意鸿沟。文化创新大赛设最佳创意奖表彰独到见解、引领潮流的项目,技术应用奖聚焦融合新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大赛鼓励文化活动中尝试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创新成果交流传播,为文化事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具体实施层面,数字艺术展览利用区块链技术,为艺术品打造唯一数字版权证书。观众欣赏艺术时,扫描二维码可了解创作背景、艺术家信息及版权信息。
智能互动装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观众反应、动作甚至情绪变化,自动调整形态、颜色或发声,创造沉浸式体验。如情绪色彩装置,通过面部识别技术捕捉观众表情,实时转化为装置色彩变化。四、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精神需求及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品牌定位模糊、参与度低、内容单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