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属弹簧加工等温淬火工艺的研究

作者

潘春利

天津远大鸿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摘要:等温淬火工艺属于金属热处理技术里的重要手段,在改善弹簧制品的力学性能与组织稳定程度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依靠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温的方式,把马氏体相转变的有效控制纳入视野,从而有益于形成较为理想的贝氏体组织状况。文章主要从金属弹簧的加工流程出发,详细探究了等温淬火的工艺路径、组织变化机制以及性能反应规律,涉及到了诸如保温温度、时间,还有冷却介质等关键参数对弹簧疲劳性能和抗松弛能力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而为弹簧制品的制造过程提供热处理方面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等温淬火;贝氏体组织;抗松弛性能

在机械装备向高可靠性、长寿命发展过程中,金属弹簧作为主要弹性元件,其性能稳定极为关键。传统淬火工艺在提升弹簧力学性能时,存在组织应力较大等局限性,等温淬火工艺为解决此类问题赋予了新方向。文章针对金属弹簧加工,展开等温淬火工艺的研究,为改进弹簧性能给予支撑。

一、金属弹簧加工中等温淬火技术的工艺基础

(一) 等温淬火原理及组织转变机制

等温淬火是把奥氏体状态下的金属置于中间温区快速冷却到贝氏体转变温度,并在该温度区间内保温,从而实现稳定组织转变的过程。这个热处理环节规避了淬火时马氏体急剧转变造成的组织应力集中及开裂倾向,有利于得到细密均匀的贝氏体结构,进而提高弹簧整体的韧性以及疲劳寿命。在等温区内停留时,碳原子扩散速度适宜,贝氏体形成和长大过程得以控制,最终组织中的贝氏体片层形貌整齐,具备较好的塑性保持力和抗松弛能力。与传统油淬工艺相比,等温淬火能达成组织形态和性能指标的双重稳定,非常适合于弹性元件对综合力学性能有着较高要求的制造需求。

(二) 常用弹簧钢材料等温淬火适应性研究

不同的弹簧钢材料类型在进行等温淬火处理时,其化学成分以及临界冷速决定着是否能在某个温区中形成稳定的贝氏体组织。高硅弹簧钢,比如Si - Cr系合金钢,在等温区内的稳定性较强,容易形成下贝氏体并且抑制珠光体的产生,提高强韧匹配水平。而对于含有锰、钒等微合金元素的弹簧钢来说,等温处理可以有效促进碳化物弥散析出,进而改善组织致密性和界面强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弹簧钢对于等温时间和温度的敏感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合理匹配材料特性与处理制度是工艺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二、等温淬火条件对弹簧性能的多维影响机制

(一) 等温温度对贝氏体相形貌的调控作用

等温保温温度对于贝氏体相生成类型以及形貌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弹簧综合性能的重要变量。在较低的等温温度范围内进行保温处理时,可以促进下贝氏体组织的形成,该类组织具有细长片状结构且分布密集的特点,能够显著提升材料的强度及抗疲劳性能;反之,若处于较高的等温温度区间内,则容易生成上贝氏体,其片层较粗大且排列不够均匀,从而破坏了组织的致密性与应力均衡能力。经过显微组织观察得知,控制在一定的中间温度区间范围之内能够使贝氏体形貌达到最优状态,即同时具备塑性与强度。该温区的界定须要依靠材料的合金成分、奥氏体稳定程度等指标来开展实验校准,防止出现相变过程不完整或者生成非理想组织结构的情形。等温温度对于组织中碳扩散速度以及相界迁移动力有着特别突出的影响,从而决定贝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对载荷响应所表现出的韧性水平,它是保证弹簧服役性能可持续的关键调节要素。

(二) 保温时间对组织致密度与应力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

等温处理过程中的保温时间会对组织致密度以及内部应力分布状态产生明显影响,是决定材料服役性能稳定性的重要时间尺度因素之一。如果保温时间过短,则会造成贝氏体相转变不完全,残余奥氏体量增多,这会干扰到整体硬度和强度均匀性情况;反之,如果保温时间延长一点的话,则有利于贝氏体充分形核并长大,形成结构完整又分布均匀的片层状组织结构,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地加强各晶粒之间相互变形作用力,并且提升彼此之间结合强度水平,在重复加载状态下弹簧的微观应力松弛表现也会有所改进。实验发现,恒温条件下保温时长达到最佳范围后,残余内应力水平显著下降,弹簧服役期间塑性变形倾向和应力偏移的风险随之减小。保温时间也影响着碳原子扩散的充分程度,析出相颗粒形态更趋规则,晶界阻力和应力分散能力得以加强,弹簧在高频振动、动态载荷环境下依然能维持稳定的弹性形变反应。

(三) 冷却方式对相变速率与最终性能的耦合效应

等温淬火后的冷却方式决定组织最终固化路径和相转变速率,对材料性能保持及结构稳定性存在复合影响。水冷等高效冷却手段易导致贝氏体组织未完全稳定时出现新的应力集中和组织畸变,降低弹簧耐疲劳性与耐久性;空冷或油冷等缓冷方式可使组织内热应力释放过程更平稳,避免快速降温带来的裂纹源扩展或晶粒边界脆弱化。等温处理完毕之后,组织结构处于热敏感状态,若冷却速率选择不当,就会对先前已形成的贝氏体相结构造成扰动,从而引发片层断裂或者过渡相析出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体强度及塑性配平效果。通过研究可知,通过调控冷却过程中的温降曲线以及时间斜率,可以维持贝氏体组织的亚稳状态,并且稳定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布情况,以此来加强弹簧在高温环境下承受应力的能力及其结构完整性。

(四) 回火制度对热处理后抗疲劳性能的协同优化影响

等温淬火之后再做合适的回火处理制度,可以进一步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应力状况以及组织稳定度,这样就能极大改进弹簧的抗疲劳性能。在回火期间,残余应力释放和碳化物析出是同步出现的现象,这能有效地钝化贝氏体片层间的裂纹推进路径,加强晶粒间的协同变形能力。适宜的回火温度会促使组织内部生成分散的细小碳化物颗粒,这些粒子会对位错运动产生明显的钉扎效果,进而遏制滑移带的成长,并提升裂纹推进的门槛值,如此一来就提升了弹簧承受循环负载时的结构耐久水平。回火温度太低,组织内部应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容易造成局部产生应力集中点;温度太高就会引发贝氏体回溶或者晶粒变大,这样就破坏了组织的均匀性和弹性恢复能力。经过对各种回火工艺下的弹簧性能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最合适的回火制度应该根据等温淬火后得到的组织特征来定制,保证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稳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整个服役寿命以及使用可靠性。

(五) 等温淬火弹簧的性能验证与对比分析

实际工程应用中弹簧构件往往在多工况的复杂环境里受力并使用着,这就要求它的整体性能稳定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用等温淬火方式制作出来的这种弹簧,在做了相应的实物负载模仿之后还经历了长时期的耐久疲劳检验之后,它在高温状态以及带有震动特征力的情况之下依然表现出极好的抵抗应力维持效果与组织方面稳固表现。并且相比采用普通油冷工艺做出来的弹簧样片来讲,在抗疲损能力指标上显得更高出一头,而其残存应力数量则相对较小,这样便导致了外观上的变形量被大大压缩,另外内部细微程度层面所产生的裂纹萌芽过程也要比前者慢许多才完成,破坏形式也由之前的脆断方式开始向着柔韧性转变。在多个典型应用场景中,诸如汽车悬架、铁路缓冲系统以及工程机械支撑部件等等,等温淬火弹簧均展现出良好的服役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延长效果。通过实际测量得知,该类弹簧在承受5000次动态循环载荷之后,其弹性回弹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性能下降现象。

三、结束语

经过系统探究等温淬火在金属弹簧加工中的组织调控作用和性能影响规律,能够确定等温淬火在改善弹簧抗松弛、抗疲劳能力方面的技术长处。等温淬火工艺改良不只是表现在组织均一性、力学性能改进方面,还给弹簧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给予了高效、稳定的热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范蜀晋.金属弹簧等温淬火工艺参数优化研究[J].热加工工艺,2020,49(12):100-104.

[2]郑春燕.基于数值模拟的金属弹簧等温淬火工艺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22,29(06):150-155.

[3]翟忠军.弹簧钢等温淬火组织与性能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23,44(07):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