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桂香

宿迁市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的重点,对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

引言: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在强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多种美术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于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研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激发创作兴趣,奠定创作基础

小学美术教师在积极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更多的兴趣[1]。其次,教师需要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勇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想敢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环境下尽情地释放自己。

以“点彩游戏”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拿出已经完成的染纸装饰品,明确使学生明白成果的优美和创意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有此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折叠方式入手,可以是“田”字折、“井”字折、“十字斜角”折等方式,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折叠方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示要尽量鼓励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染色和折叠的方式,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明确染纸的步骤,教学过程多与学生强调思考和调节自己创作的方向,而不是一味模仿,或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教学中教师也要强调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要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更加充满自信,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创作动机,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美术创作的欲望。

二、鼓励自由表达,尊重个性差异

在新时期,当小学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2]。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可由教师来构建,这样能让学生勇于展现自身独特想法。与此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都不一样,所以应鼓励艺术表达的多样化,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以平等姿态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被尊重与认可。

以“海洋世界”这一课为例,教师出示有关海洋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形状、颜色以及生态环境,还引导学生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上绘制属于自己的海洋世界,而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一个样。在讲解过程中格外强调每位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喜好选择用绘画、剪纸、拼贴等不同的材料和方式绘制海洋生物和画面。教师给予学生多样的表达海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形式背后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方法,因此每名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自由创作。这其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每件作品的肯定和重视,鼓励学生表现独特的作品,评价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作品体现出了独特的独立思维和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技巧熟练。在这中间,不但学生能够掌握与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心目中的海洋世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在自由表达中探究、创新。

三、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全面发展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追求美的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在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时,应尽量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体验美术创作过程,深度感受美术知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参与美术创作,尝试多样化的美术材料、美术技法和美术风格,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教师在学生美术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实践活动和理论相得益彰,帮助学生将实践证明理论,从实践中强化对美术原理的认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3]。

例如,在“鱼的纹样”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鱼,尤其是鱼类的鳞片、身体花纹的纹样形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纹样美,同时明确鱼类的纹样不仅具有自然形态的表现特点,还具有艺术创作中的元素意味。在拓印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拓印材料,演示拓印的详细过程,详细地讲解如何选择拓印的材料、涂抹的材料,拓印工具的使用。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以操作示范的形式先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使用的拓印工具在拓印时是先用哪个笔或者指头拓印,使每一步的拓印都能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以一些拓印细节的示范教学,例如:怎样避免拓印作品的边缘不清晰这一问题的教学,这样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对鱼类纹样在表面细节的敏锐度,确保学生每一步的拓印都可以得到正确的表现。学生在进行拓印创作中,教师需继续巡回指导,照顾学生在拓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于纹样细节的表现不够到位,教师通过一节课中对他的个别辅导,从而改变他的手法,提高了学生观察并完善自己绘画时所表现的纹样细节的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创作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作品展与分享,在这样的过程展示作品中鼓励学生从每一件作品中汲取灵感,同时也向其他学生提出了修改和完善作品的建议。在这时,学生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一件艺术作品,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品评价力以及创造性表现力等。此环节的活动要求在于能够通过动手拓印练习,获得这一技能,以及通过对创作活动自主思维和创意的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手眼协调及自然的纹样美的认识提高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以增强。

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中积极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可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进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自由表达并尊重个性差异,这一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各种策略的实施策略不仅可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营造丰富的艺术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厉祥. 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性的策略研究[J]. 教师,2024(12):87-89.

[2] 郭世昌.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0):131-133.

[3] 陈文.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中国新通信,2024,26(24):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