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林业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进展与发展策略

作者

隗波

济南市章丘区国有黄河林场 山东省 济南市 250209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林业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智慧林业,作为现代林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集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林业生态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1 智慧林业概述

智慧林业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林业发展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核心特征。这种模式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对林业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高效化利用以及智能化保护。智慧林业的实施,目的在于显著提升林业生态保护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它不仅仅关注于林业资源数量的增长,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智慧林业的实践,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林木资源,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增长,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最终,智慧林业将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人类社会的长远福祉作出贡献。

2 智慧林业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2.1 林木资源监测

在森林资源监测领域,智慧林业构建了一个以实时监测和数据管理为核心的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由编码系统、智能传感器以及信息网络系统组成的森林智能感知系统,能够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高时空分辨率和全面的三维数据。其中,射频识别(RFID)技术以及以各种传感器和红外传感设备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是准确收集和提供森林及其环境信息数据实时反馈的关键技术,能够以视觉形式展现数据。例如,在古树名木上安装RFID 标签,并结合温湿度传感器的使用,可以实现树木温湿度值的实时监测,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同样,通过将 RFID 标签与温度、氧气和风速传感器等无线传感器相结合,可以构建用于森林资源监测的物联网系统。通过在森林区不同位置设置传感器节点,可以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多维的监测、分析和管理[1]。与此同时,国际上已经开发了各种专门的传感器来监测树木的异常状况,以防止其被非法砍伐。例如,振动传感器被认为是有效的监测工具。在树木被砍伐的情况下,固定在树木上的振动传感器会及时检测到振动,然后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将异常振动情况传输到服务器,实现树木的实时监测,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2.2 林火预防

林火预防构成了智慧林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于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设备,智慧林业得以实现对林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预防林火发生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在林区内部署多个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能够不间断地监测林区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同时也能检测烟雾、火焰等可能预示着火灾的迹象。当传感器捕捉到任何异常情况,例如温度的异常升高、烟雾浓度的增加等,系统将迅速启动预警机制,将火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除此之外,智慧林业还能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林区的高精度空间分析和动态的可视化展示。通过GIS 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展示林区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情况以及道路网络等关键信息,这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火策略和应急预案提供了有力支持。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实现对林区的远距离监测,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火灾隐患,从而显著提升林火预防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3 野生动物保护

林业物联网构建了一座桥梁,实现了互联网与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环境间实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该技术通过传感器节点持续采集野生动物的活动图像、声音等数据,并利用无线传感网络(WSN)将这些信息传输至数据中心。随后,依托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确地识别野生动物的种类、年龄、活动模式、健康状况等多维度信息,深入探究它们的生活习性,从而实现对野生动物的智能化和精细化保护。例如,中国某学者致力于解决红外摄像技术在监测图像时所面临的大量数据、严重滞后和低效率问题[2]。通过应用深度学习算法,他利用红外相机图像实现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东北虎、东北豹、斑鹿等多种物种的智能自动识别,为野生动物习性研究和目标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构建了一个智能物联网系统,通过持续获取图像或视频信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保护野生动物,进而更好地保护野生棕熊。

2.4 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在智慧林业的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得以更加高效和精准。传感器和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环境中,持续监测树木的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这些设备能够实时采集树木的生长参数、病虫害图像等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分析。在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会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病虫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示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修剪病枝等,以防止病虫害扩散和蔓延。此外,智慧林业系统还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监测结果,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展趋势,为林业部门制定长期的病虫害防治规划提供有力支持。这种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模式,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降低了防治成本,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智慧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应持续加大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智慧林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监测精度。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林业系统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数据传输网络、数据中心、监测站点等。应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高效处理,为智慧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智慧林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持,因此,应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为智慧林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林业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监测和管理林业资源,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和效果。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智慧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其与林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智慧林业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为生态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春玲, 佘佐彬. 基于物联网的古树名木监控管理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15,41(5):316-321.

[2] 李世东.智慧林业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林草政策研究,2021,1(3):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