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对策分析

作者

李亚琦

省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榆中公路段 7301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公路建设质量和使用寿命问题逐渐显现,部分路段出现早期损坏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基于此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要素和公路养护的具体对策,从分析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同时,针对公路养护中的预防性养护、病害处理和养护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养护对策

引言:

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建设标准提升、养护要求提高、环保要求趋严等多重挑战[1]。与此同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提升公路施工质量和养护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养护体系,这是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公路施工技术管理

(一)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责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原材料质量控制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材料检验制度,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检测,重点控制沥青、水泥、钢材等关键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沥青材料需检测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指标;水泥材料则重点检测强度等级、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性能参数[2]。路基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填料含水量,压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沥青路面施工温度控制在135-165℃之间,碾压遍数不少于规定要求,确保压实度达标。

(二)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各级管理人员都要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和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每月不少于4小时的安全技术交底,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在具体措施方面,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配备和管理,临边防护必须采用定型化安全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米;施工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特种设备必须经过年检;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三)技术创新应用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是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路基施工中,采用振动碾压技术可提高压实效率20%以上;在路面施工中,使用改性沥青可显著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耐久性[3]。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施工技术的持续创新。

二、公路养护对策

(一)预防性养护措施

随着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损坏问题日益突出,预防性养护是一种主动维护手段,可有效延缓路面损坏。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及时有效的预防性养护对于维持路网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检测数据显示,当路面损坏指数(PCI)达到75-85分时,就应该及时进行预防性养护。若延误养护时机,修复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包括微表处、稀浆封层、雾封层等。其中,微表处的厚度通常控制在6-8mm之间,可有效改善路面抗滑性能,提高路面的防水性。稀浆封层适用于轻微车辙和表面裂缝的处理,摊铺厚度在8-12mm之间,施工时沥青乳化剂的用量应控制在1.8-2.2kg/m2。

在养护时机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气候因素。一般建议在气温15-30℃、相对湿度小于85%的条件下进行养护作业,以确保养护效果。养护前要对路面进行彻底清洁,确保表面无松散材料和油污。养护后的路段要进行交通管制,通常需要2-4小时的养护时间,待材料完全固化后方可开放交通。

(二)路面病害处治

路面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根据我国公路技术状况调查数据,约60%的沥青路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问题,其中横向裂缝占25%,纵向裂缝占35%,网裂占40%。这些病害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路面结构快速破坏。针对此类病害,需要采取科学的处治方案,根据裂缝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处治方法。

对于宽度小于3mm的细微裂缝,可采用灌缝处理方式,要求灌缝料的粘度在60℃时不低于1.5Pa·s,延度在25℃时应大于150cm。灌缝前需用高压空气将裂缝吹净,确保无杂质。对于宽度在3-10mm的裂缝,则需要进行开槽、清理后再灌缝,开槽深度应控制在裂缝深度的1.5倍以上,开槽宽度比裂缝宽度大6-8mm。灌缝时要控制灌注速度,防止气泡产生,灌缝料温度应控制在165-175℃之间。

对于严重的网裂区域,建议采用铣刨重铺工艺。铣刨深度通常为4-6cm,新铺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控制在150-170℃之间,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8%。对于路基病害引起的裂缝,需要进行路基处理,包括换填、加筋等措施。在处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水封层的施工质量,确保处治后不会出现反复开裂现象。同时要建立病害处治档案,记录处治方法、材料参数、施工工艺等信息,为今后的维修养护提供参考。特别要注意季节性冻胀区域的裂缝处治,要采用耐寒耐疲劳的材料,提高处治效果的持久性。

(三)养护管理信息化

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效率低下且主观性强。随着科技发展,养护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目前,通过部署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路况实时监测。这些系统通常包括路面图像采集、激光扫描、GPS定位等多种传感设备,可全方位采集路况信息。

养护管理系统应包含路况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养护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通过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网络,可实现路面病害的自动识别,识别准确率可达95%以上。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分析裂缝类型、车辙深度、抗滑性能等关键指标。数据采集频率建议设置为每日一次,确保数据时效性。对于重点路段和病害多发区域,可增加采集频次,实现24小时监控。系统还应具备数据存储和分析功能,建立完整的历史数据库,为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有效的养护措施不仅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还能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养护装备智能化升级。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公路建设养护工作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立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公路养护措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4):230-232.

[2]刘素红.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养护措施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4,(12):99-101.

[3]张雪峰.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及养护策略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4,(0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