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陆发萍

黑龙江大学 150006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与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理念存在差距,面临着评价理念狭隘、评价功能片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等困境。本研究通过分析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困境,并从评价理念、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方面,提出构建多元化、发展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旨在促进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小学科学

引言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实施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诊断学习问题,还能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责任态度[1]。然而,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实施却未能完全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比如评价理念局限、评价功能异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片面化等。

本研究从新课标视角,聚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核心问题,深入剖析评价困境,并从理念、功能、主体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构建完善高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意蕴

(一)明确教学方向,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是引领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为科学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3]。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评价的重点已从单纯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诊断教学问题、支持教师反思改进,并促进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相匹配,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激励教师改进,推动专业化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教师能够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所在并探索改进路径。例如,同行评审和学生反馈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帮助教师了解他们的教学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4]。此外,教学评价还为教师提供了与同行和专家交流的平台,通过分享经验和接受专业指导,教师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5]。

(三)聚焦学生成长,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新课标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要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责任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教师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1]。此外,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最终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一)现实困境

1.评价理念局限,难以全面体现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倡导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强调科学课程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和增值性[1]。然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知识教育观盛行,教师更多关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思维以及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关的学科教育[6]。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一半以上缺乏科学探究的基本知识, 还有部分教师将科学探究“僵硬化”或“放任化”[7]。这种倾向导致评价理念狭隘化,评价未能体现探究与实践导向,难以符合新课标对综合评价的要求。

2.评价功能异化,未能充分发挥改进作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其诊断与激励功能未充分体现。目前,在学科知识水平的评价中,过分强调竞争性刺激作用,以及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与考试完全对应起来,导致科学教育的外在功利功能被过度凸显,使学习科学沦为应试的工具[8]。当课堂评价过于集中于结果而忽视学生过程中的发展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往往会下降,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发展潜力。

3.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多方参与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其他潜在参与主体的作用被弱化[3,9]。在实验探究任务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评价学生最终答案,忽视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思维路径以及改进建议。这种片面化的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同伴教师教学评价留存于形式化的听课反馈,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改进教学中的作用。单一的评价主体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且容易受到教师主观判断的影响,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

4.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与情境化设计

在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多元化和情境化设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科学探究的多样性。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侧重于量化的学业成绩,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高利害的“量化”评价方式仅测量学生对于孤立的、碎片式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缺乏对学生高阶能力的考察,对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10]。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

(二)归因

1.评价理念更新滞后,教师观念亟待转变

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使教师更倾向于知识传授与成绩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考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只关注科学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8]。虽然新课标提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评价目标,但部分教师仍将评价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全面认识到过程性、增值性评价的重要性。

2.评价功能认知不足,实践指导缺乏有效

教师对评价功能的认知存在局限,将评价主要视为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工具,忽视了其诊断、激励和反馈功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局限导致教师在评价实践中更倾向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缺乏针对科学探究和核心素养要求的系统培训与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的知识测评层面,难以涵盖学生探究过程、思维路径及实践能力的表现。这种功能认知的不足和实践指导的缺乏,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其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的功能。

3.评价主体意识薄弱,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课堂教学评价现阶段常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其他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地位,这种评价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尤为普遍[3]。由于教师习惯于通过单向的讲授和演示来进行课堂教学,且班级规模和教学便捷性通常决定了教师主导的评价方式,评价更多聚焦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非全面发展的素养培养[11]。学校在构建有效的评价合作机制方面也有不足,主要体现为评价过于依赖教师主导,缺乏多元主体参与、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健全、评价过程不透明以及缺乏协同培训和跨学科交流。

4.评价方式创新乏力,工具开发相对滞后

由于评价标准的设计都遵循国家的统一要求,这使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12]。当前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方式普遍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新课标对多元化、情境化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评价形式主要依赖传统的纸笔测试,这种方式重视科学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动态观察和评价。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工具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对科学课堂的实际需求。这种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导致教师在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这些能力的表现与发展。

三、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一)更新评价理念,聚焦核心素养

在评价理念上,要从知识掌握转向素养提升。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责任态度融入评价目标中。通过开展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提高教师对评价理念的认知水平,促使其在课堂中注重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此外,应积极倡导构建“评价为学”理念,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激发兴趣并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生命成长[13]。

(二)强化功能导向,突出诊断改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后,评价者应邀请被评价者共同审视、分析评价信息,深入探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最终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改进计划[14]。此外,教师利用评价结果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自我调节,鼓励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扩大主体范围,实现多方协同

在评价主体上,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让课堂教学评价的利益相关者获得参与其中的机会并纳入评价体系。一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其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分析,提升自主学习与自我监控能力。二是激发家长参与热情。通过家校协同,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科学实践表现的记录与反馈,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实践中的科学素养表现。三是深化同行教师合作。推广教师间的合作评价模式,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与同行互评,为教师教学改进与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视角与支持。

(四)创新评价方式,推动工具开发

在评价方式上,应引入多元化与情境化设计,开发与创新评价工具。第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协调运用。质性评价将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纳入评价范畴,有效弥补了纸笔测验等量化评价方式单一性[9]。例如,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即时评价、档案袋评价、观察记录等方式。第二,推动工具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便捷准确的评价系统,辅助教师收集分析数据、总结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开发专门针对科学探究、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量表。

四、结论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分析了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揭示了评价理念、功能、主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更新评价理念、强化功能导向、拓展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和优化评价机制。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这些对策的具体实践路径,并评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推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杨清.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好“四个度”[J]. 人民教育, 2020(23): 71-74.

[3] 黄宝权.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在缺陷及其应对[J]. 教学与管理, 2020(10): 72-75.

[4] HATTIE J, TIMPERLEY H. The Power of Feedback-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SAGE, 2011, 86.

[5] LINDA D H. 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review of state policy evidence[J]. Retrieved September, 1999, 25: 2006.

[6] 田伟, 辛涛, 胡卫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82-91.

[7] 李红菊, 刘恩山. 基础教育理科课程中科学探究概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 2012, 47(1): 32-35.

[8] 冯华宇, 刘瑞. 影响教师科学本质观转化到课堂实践因素的文献研究[J]. 化学教学, 2020(6): 13-19.

[9] 张丽蓉, 莫尊理. 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历程及对核心素养为本教学评价的启示[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4, 45(7): 60-66.

[10]宋歌. 国外科学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述评[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6): 17-25.

[11]WAHBEH N, ABD-EL-KHALICK F. Revisiting the Translation of Nature of Science Understandings in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 Teachers’ nature of scienc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4, 36(3): 425-466.

[12]罗祖兵, 郭超华. 新中国成立70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1): 55-61.

[13]陈佑清, 陶涛. “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1): 45-52.

[14]邴倩.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0(15): 5-7.

作者简介:陆发萍(1995年8月—),汉族,女,安徽省天长市,硕士,学生/教育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