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与非遗传承结合的暑期实践模式构建研究
高佳伊
北京城市学院 1013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则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根基。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非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宝贵财富,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还体现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对于乡村来说,非遗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当前乡村地区的非遗传承存在传承人匮乏、传承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使得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教育和非遗传承的暑期实践模式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乡村振兴教育与非遗传承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全面提升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被认为是提升乡村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模式的滞后,导致乡村振兴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非遗传承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但乡村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不大,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其次,乡村学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非遗文化的教育内容未能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的非遗认知较为薄弱。此外,非遗技艺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学生难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因此,将乡村振兴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尤其是通过暑期实践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弥补这些教育空白,还能提升学生的非遗传承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暑期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暑期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创新形式,已经逐渐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的背景下,暑期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暑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传统非遗文化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还可以学习传统技艺的基本操作。这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暑期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校、社区和地方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学生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增强其技能水平。此外,暑期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教育的落地,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对非遗的认知,还能够为非遗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构建乡村振兴教育与非遗传承结合的暑期实践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结合非遗传承的暑期实践活动应当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首先,暑期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当与乡村的特色非遗文化相结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教学和展示。例如,可以选择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这些技艺的魅力。其次,暑期实践活动要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通过设立工作坊、实地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非遗的制作和表演中,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传承。再次,应加强学校、社区和地方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家来指导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和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向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还能够通过创意和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暑期实践活动要注重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艺和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实施暑期实践模式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虽然暑期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明显,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乡村地区的非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乡村的非遗项目较为薄弱,难以为暑期实践活动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乡村非遗资源的调查与挖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教学。其次,暑期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参与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安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学校应提前做好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确保教学内容和活动流程的合理安排。此外,暑期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非遗传承人邀请、教学材料准备、学生住宿和交通等方面的费用。因此,应当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和校企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风险防控,确保活动期间的安全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五、乡村振兴教育与非遗传承结合的暑期实践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教育和非遗传承的结合将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未来,暑期实践活动将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首先,随着非遗传承的重视,更多乡村学校将加入到非遗教育的行列,利用暑期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能力。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暑期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注重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参与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最后,暑期实践活动将逐步与乡村的文化旅游、农耕文化等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结合乡村振兴教育和非遗传承的暑期实践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能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培养具有乡村情怀的现代人才。未来,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暑期实践模式将在更多乡村学校中推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传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04):92-97.
[2]李淼.百花竞放探索乡村振兴实践新路[N].四川日报,2018-01-17(006).
[3]钱锋. 武威普康田园综合体: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J]. 发展,2018,(07):52-55.
[4]李宇佳,刘笑冰,江晶,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展望[J].农业展望,2018,14(07):56-60+65.
[5]韦兴生.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探析[C]//黔西南党校论坛(2018 年第 3 期总第 63 期).中共册亨县委办;,2018:48-51.
[6]张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迁安市乡村文化兴盛路径研究[J]. 乡村科技,2018,(3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