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蒋汉卿

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215600

摘要:在幼儿教育阶段融入非遗文化课程,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参与主体协同性弱等问题。本文基于幼儿教学管理视角,探讨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提出资源共建、活动共构、师资共育、评价共促的策略,旨在构建多方协同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质量,为幼儿种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实践探索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非遗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有助于幼儿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然而,目前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资源单一、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家校社协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与力量,为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结合幼儿教学管理的具体内容,探索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非遗文化课程涵盖了艺术、手工、民俗等多个领域,通过家校社协同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幼儿可以在动手实践、互动交流中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非遗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品德发展,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二)整合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家庭中可能存在非遗传承人或对非遗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家长,他们可以提供独特的家庭非遗文化资源;学校拥有专业的教师和教育设施,能够系统地设计和实施非遗文化课程;社会上的非遗场馆、文化机构等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和体验机会。家校社协同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文化教育环境。

(三)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幼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在幼儿园阶段开展非遗文化课程,借助家校社协同的力量,能够让更多的幼儿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幼儿的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策略

(一)构建多维非遗文化资源矩阵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库。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本地的非遗项目进行调研,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建立校内非遗文化资源库。同时,鼓励家长分享家庭中的非遗文化资源,如祖辈传承的手工艺、家乡的民俗活动等,通过家长微信群、亲子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社会方面,与当地的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文化街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非遗文化资源,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组织幼儿参观非遗展览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非遗文化资源平台,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开发非遗文化 APP 或公众号,发布非遗文化知识、课程视频、活动信息等,方便幼儿和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

(二)打造多元非遗文化体验场景

家校社协同设计和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为幼儿创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在学校层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非遗文化主题的教学活动,如剪纸、泥塑、传统音乐欣赏等。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如让擅长传统手工艺的家长走进教室,亲自示范和指导幼儿制作手工艺品,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家庭中,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开展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如一起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学习传统民间游戏等。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亲子非遗文化活动,如亲子剪纸比赛、亲子传统服饰展示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和幼儿共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社会层面,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如组织幼儿在社区表演传统节目、展示非遗手工作品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向社区居民传播非遗文化。

(三)搭建多层非遗文化师资体系

教师是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实施的关键力量,家校社协同可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专题培训、学术研讨会等,邀请非遗专家和学者进行指导,让教师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鼓励教师与家长、社会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独特技艺。家长和社会非遗传承人也是重要的师资资源。建立家长志愿者库,邀请有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家长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幼儿园开展非遗文化教学活动。与社会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他们作为幼儿园的非遗文化顾问,定期到园指导教师和幼儿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四)建立多方非遗文化课程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立由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校教师可以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幼儿在非遗文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家长可以对幼儿在家庭中的非遗文化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社会机构和非遗传承人可以对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文化传承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作品分析、亲子访谈、社区反馈等。通过多方评价,全面了解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语

家校社协同赋能幼儿园非遗文化课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探索。通过资源共建、活动共构、师资共育、评价共促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与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非遗文化课程体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非遗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深化家校社协同的内涵和机制,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贵花. 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3): 101-105.

[2]桑晓婕. 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幼儿园劳动课程的创新实践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 (07): 125-127.

[3]吴珊珊.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J]. 家长, 2024, (10):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