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协同策略分析
尉迟轩恺
伊金霍洛旗应急综合服务中心 017200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突出难题。本文深度聚焦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通过多维度剖析,创新性地提出协同策略。从当下城市内涝频发及排水系统短板现状出发,到构建规划、技术、管理全方位协同策略,再到明确实施要点与保障路径,旨在为城市内涝治理注入新活力,大幅提升城市排水系统韧性,助力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协同策略;海绵城市
引言
城市内涝仿若高悬在城市上空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每逢暴雨,多地城市便开启 “看海模式”。严重内涝不仅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交通,还会导致基础设施受损,经济损失惨重。传统单一的排水系统优化或内涝治理手段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水文环境。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协同策略,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一、城市内涝现状与排水系统现存问题
1.1 城市内涝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扩大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致使极端降雨事件愈发频繁。据相关统计,过去十年间,我国众多城市内涝发生次数显著增加,部分大城市年平均内涝次数从 2 - 3 次攀升至 5 - 6 次。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城市低洼区域逐渐蔓延至地势较高地段。以某一线城市为例,一次强降雨导致城市多个核心商圈、住宅区积水严重,交通瘫痪数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众多商铺停业,居民生活陷入混乱,凸显内涝问题的严峻性与紧迫性。像武汉,2024 年汛期因几场暴雨,内涝点新增 10 余处,一些原本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新建小区也出现严重积水,车辆被淹,居民出行困难,进一步彰显内涝范围扩张的现实困境。
1.2 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不足根源剖析
城市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不足的根源错综复杂。一方面,早期城市规划中,对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未充分预估城市发展带来的排水需求增长。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管径小,排水坡度不合理,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另一方面,排水管网老化严重,部分管网使用年限超 50 年,腐蚀、破损、堵塞问题频发。在一些老街区,管网堵塞导致污水外溢,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加剧内涝积水情况,亟待全面排查与升级改造。在西安部分明清古城区域,排水管网多建于上世纪中叶,管径仅为现代标准一半,每逢大雨,污水与雨水混合四溢,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形象。
1.3 城市建设对排水系统的负面干扰
大规模城市建设对排水系统产生诸多负面干扰。城市开发中,硬质地面大面积增加,如新建的商业区、住宅小区,绿地被大量水泥、沥青路面取代,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迅速增大。同时,部分建设项目侵占河道、湖泊等城市天然调蓄空间,削弱城市自然排水能力。例如某城市在填湖造地后,周边区域内涝风险大幅提升,每逢雨季,积水深度远超以往,凸显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护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在杭州,因部分湿地被开发为商业用地,周边区域雨水调蓄能力骤降,过去 5 年该区域内涝次数翻倍,积水深度平均增加 20 厘米,严重影响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
二、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协同策略构建
2.1 规划层面的协同策略制定
在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中,规划层面的协同策略至关重要。首先,应进行系统的排水分区规划,明确各区域的雨水径流路径和汇水范围,合理布局雨水收集、输送和调蓄设施。例如,根据地形地貌和雨水管渠界定地面雨水径流的集水或汇水范围,确保雨水能够高效地被收集和输送。其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将内涝防治系统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确保内涝防治设施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此外,应加强与防洪工程的衔接,确保内涝防治系统与防洪工程在设计标准和运行管理上的协调一致。
2.2 技术应用层面的协同创新举措
技术应用层面的协同创新是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如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湿地等,这些设施能够在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量,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其次,利用先进的水文模型和信息技术,如MIKE模型和GIS技术,进行内涝风险评估和排水系统优化设计。通过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积水情况,优化排水系统的布局和容量,提高系统的抗涝能力。此外,采用智能排水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实现排水系统的动态管理和优化运行。
2.3 管理机制层面的协同优化思路
管理机制层面的协同优化对于保障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内涝治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例如,水务部门、城市建设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应对内涝灾害。其次,完善排水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定期巡查和维护制度,确保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此外,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内涝防治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内涝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协同策略实施要点与保障措施
3.1 协同策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把控
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协同策略时,需要把控几个关键环节。首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因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内涝问题。例如,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应充分考虑内涝防治需求,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其次,加强技术应用的落地实施,确保新技术和新设备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例如,通过试点项目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逐步推广到更大范围。此外,强化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能够落到实处,提高内涝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3.2 资金与技术保障措施构建
资金与技术保障是协同策略实施的重要支撑。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专项债券发行等多种方式,筹集内涝治理和排水系统优化所需的资金。例如,某城市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成功筹集数亿元用于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内涝防治技术研究,推动新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再者,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城市内涝治理的技术水平。
3.3 公众参与及宣传教育策略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对于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普及内涝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其次,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内涝治理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此外,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高公众对内涝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四、结论
城市内涝治理与排水系统优化的协同策略,整合规划、技术、管理多方力量,为城市内涝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实施协同策略,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升,内涝风险大幅降低。未来,应持续深化协同创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公众参与,不断优化协同策略,助力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更加从容,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银龙,李晓晨,廖美廷,等.基于雨水口耦合双层排水模型的城市内涝模拟[J/OL].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1-13[2025-04-15].
[2]李孟泽,褚俊英,周祖昊,等.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城市极端暴雨内涝风险动态评估[J].水资源保护,2025,41(02):95-105.
[3]王心舒,江思珉,郑茂辉,等.城市高密度区域排水系统优化方案模拟评价[J/OL].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