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香菇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吴丽侠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067600

摘要:香菇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在栽培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方法因其安全、环保、无残留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香菇种植者的重视。本文从香菇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出发,探讨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与实践应用,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具体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微生物制剂、天敌昆虫和生物诱导抗性等策略的研究,旨在为香菇绿色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香菇病虫害;生物防治;绿色栽培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管理方法,利用生物体或其产物抑制有害生物,维持生态平衡,近年来备受关注。香菇产业规模庞大,病虫害频发成发展阻碍。生物防治凭环保优势,对保障香菇栽培意义重大,应用实践亟需探索 。

香菇栽培中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香菇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特点

香菇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绿霉病、褐斑病和细菌性软腐病等,其中绿霉病的发生与培养基污染、通风不良密切相关。虫害则主要以菇蚊、菇蝇和螨类为主,常在培养料发酵不彻底、管理不当时暴发。病虫害多具有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发生周期集中等特点,一旦发生,极易造成整批菇棚减产甚至绝产。香菇生产环境湿热封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极易在袋口、地面或培养料中孳生繁殖,加上香菇菌丝对化学药剂极为敏感,防治难度较大。病虫害的高发期多集中在温湿度波动剧烈、菌袋出菇频繁的阶段,若防控不及时将严重影响香菇产量与商品性,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生物防治原理及其在食用菌栽培中的适用性

生物防治是在不依赖化学农药的前提下,利用天然敌害、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绿色防控手段。其原理主要包括抑制病原菌生长、竞争营养空间、产生拮抗物质或通过生态干扰阻断害虫繁殖链条。香菇菌丝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传统农药的施用极易导致菌丝损伤、抑制生长,影响生物量积累与子实体形成。相比之下,生物防治手段如拮抗细菌释放抗生素、捕食性昆虫释放抑制害虫扩散,能实现对目标病虫的精准控制,不破坏菌床微生态系统。生物防治技术无污染、作用持久、安全性高,极适合香菇这种要求高洁净度与生态平衡的作物栽培环境,有效填补了化学防治手段的空白。

香菇栽培中生物防治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在香菇栽培中引入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生态角度看,生物防治避免了化学农药残留对土壤和空气的污染,有助于维护棚室微生态平衡,保护益生微生物群体稳定存在,为香菇健康生长提供安全环境。在经济层面,生物防治能够降低农药使用成本,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升出菇率和商品质量,进而提高市场售价与品牌竞争力。同时,生物防治的无公害特性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标准,为香菇产品进入高端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香菇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的具体应用与实践路径

(一)拮抗微生物在香菇病害防控中的使用技术

拮抗微生物主要通过占位竞争、营养竞争和产生抑菌物质等机制抑制病原菌生长,是香菇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关键工具。常用的拮抗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和木霉属真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在培养料表面迅速繁殖,占据病原菌侵染空间并分泌多种抗生物质,有效抑制绿霉、褐斑和软腐病的发生。实际应用中,可将拮抗菌制成液体菌剂或粉剂,按一定浓度稀释后喷洒于菌袋表面或拌料处理,处理时间一般选在装袋前或菌丝生长初期。为提高使用效果,应注意菌剂活性与环境条件的匹配,避免在高温、高湿、低氧的密闭环境下失效。在连续使用中应采取轮换用菌或混合菌剂策略,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拮抗微生物的施用过程中还需配合培养基湿度调控和通风管理,形成良好菌床生态系统,从而增强防病能力并促进香菇健康生长,实现绿色、高效、持续的病害控制效果。

(二)天敌昆虫在香菇害虫治理中的释放与管理

在香菇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昆虫的引入是实现精准控制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天敌种类包括捕食螨、丽蚜小蜂和寄生蝇等。这些昆虫主要对菇蚊、菇蝇和螨类害虫具有显著的捕食或寄生作用,可在不破坏菌丝和栽培环境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释放天敌昆虫需结合虫害发生的时间节点与虫口密度进行科学部署,一般选择在害虫初发期或繁殖高峰前释放,确保天敌的捕食或寄生效率最大化。释放方式包括定点投放、吊挂虫卡或混合投撒方式,释放量根据棚室空间和菌袋数量精准计算。为延长天敌昆虫的生存周期和控制时效,应为其提供适宜的温湿环境和躲避场所,避免天敌与杀虫剂或强光接触造成死亡。在天敌释放后的监测中,需通过黄色板诱捕和虫情调查记录天敌活动情况和害虫密度变化,确保防治措施取得预期成效。通过构建天敌种群持续循环系统,可显著减少农药依赖,提升香菇害虫绿色控制水平。

(三)植物源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评价

植物源生物制剂是在植物提取物基础上开发的一类绿色防治产品,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香菇害虫和部分病害防控中。常见植物源制剂包括烟碱、苦参碱、除虫菊素和芸苔素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驱避、毒杀、抑菌等多重作用机制,可通过叶面喷施、灌根或气雾喷洒方式应用于栽培现场。在香菇栽培过程中,植物源制剂对菇蝇、螨类等软体虫害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同时对绿霉等真菌病害亦有一定的防效。制剂的应用应严格按照推荐浓度和间隔周期操作,避免频繁施用造成菌丝受损或诱发抗性。试验数据显示,在棚室内施用稀释800~1000倍的苦参碱溶液,对菇蝇幼虫的致死率可达85%以上。实际操作中,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将植物源制剂与拮抗微生物联用,形成协同防控机制。

(四)生物诱导抗性技术在香菇种植中的推广应用

生物诱导抗性技术通过刺激香菇菌丝自身防御机制,提高其对病原菌和害虫的抵御能力,是香菇生物防治中前沿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方向。该技术主要依赖于激活香菇体内的抗性相关酶活性或信号转导通路,使其在病原物入侵前提前进入“防御状态”。常用诱导物包括壳聚糖、寡聚糖、水杨酸类衍生物及植物免疫诱导蛋白等,在适量喷施或拌料后可增强菌丝对绿霉病和软腐病的抵抗能力。实际推广中,诱导剂的使用需配合香菇不同生育期实施,通常在菌丝培育中后期和出菇前使用效果最佳。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对香菇自身生理无负面影响,不依赖杀菌剂,对微生态系统干扰小。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加强对诱导剂浓度、使用频次和施用方式的规范,确保诱导效果持续稳定。在集约化栽培模式下,生物诱导抗性技术可与环境调控、生物菌剂配合使用,构建多元联动的健康管理体系,推动香菇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结束语:香菇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是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在香菇栽培全过程中科学引入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病原传播和害虫扩散,还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负担,提升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李新国,邢亚军.食用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9):220–225.

[2]吴波,张建.香菇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对策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1(3):45–47.

[3]张丽丽,陈忠平.生物防治在香菇生产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20,39(6):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