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助力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究之旅
钱雪琴
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215211
随着“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也更加如火如荼,传统幼儿教育中相对表层的教育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走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我们更是体味到了其中的变化与不同。科学发现区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区域,不仅隐藏着许多科学现象,更是中大班孩子游戏活动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好这个区域,在幼儿的游戏中渗透探究的理念,掌握科学的秘密呢?随意的一件小玩具,要如何发现他们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呢?
让我们走进科学探索区“玩具动起来”系列游戏,从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开始,谈谈引导幼儿深度探究的实施策略。
一、情景再现
缘起:小班的时候,孩子们收集了一些小玩具,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让小玩具动起来。孩子自己带来的玩具玩起来特别顺利,但是其他玩具玩起来是不是也那么顺利呢?玩具动起来的不同方法孩子们知道吗?
探究一:玩具动起来
玩具小车孩子们很喜欢,有的推着双层巴士走;有的追着小车跑;有的到处找开关键听声音;还有的会遥控着汽车开……
探究二: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喜欢玩这些玩具,也能将玩具动起来,但是他们知道玩具动起来的秘密吗?
在游戏中可以发现,大家都有不同的喜欢类型,每一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喜欢的理由,那么哪一类更受孩子们喜欢呢?这些玩具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吗?
二、案例剖析
游戏是孩子们的主阵地,没有目的的游戏会显得单薄,为此在《指南》的引领下,针对科学探索区的游戏特点,将对应中班幼儿的科学领域行为目标进行了分层的梳理,形成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目标——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这是一个科学领域中关于探究能力的一个行为目标。如何解读才能为幼儿深入探究做好准备呢?
基于幼儿在玩具动起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在幼儿逐步深入探究的过程中,老师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回应,让孩子们不仅在玩玩具,更能读懂玩具,从浅入深地带动幼儿探索不一样的玩具不一样的发动方法。具体策略如下:
(一)新投法,让游戏材料更具探究性
汽车类玩具作为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一种材料,孩子们百玩不厌,但是拿到玩具,首先想到的就是玩起来动起来,但是每一种小车或小玩具动起来的方式又存在很多不同。这是我们普遍都了解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也是有所感受的,但是到底哪里不同,则需要我们给予环境和材料的配合。原来孩子们在玩玩具的同时也发现了一点小秘密,比如有些玩具是需要转动发条才能让它动起来的,有些是按下去才能动起来的,有的是电动的。但是除了这些明显特点的小车外,大家还没有找到其他相同的或不同的特点,对此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我们将玩具进行了第二次投放,有些玩具上贴上了标签,是需要孩子们探究他们的使用方法的,孩子们会发现这些小玩具的发动秘密吗?
案例1:晨晨和恺恺发现了一辆小车,小小的车子在他们手里,不断地被推来推去,在桌面上开来开去,它跑得很慢,动手推一下就动一下,滚动得并不远,所以他们就不断地推动着它。恺恺说:“我推着动起来的。”恺恺在记录单上画了一只小手。他们看到了3号玩具小青蛙,晨晨转了两圈放在桌上,青蛙跳动了起来,没几下就停了,恺恺用手指点了点,青蛙又开始跳动起来。这要怎么记录呢?恺恺看了看发条的样子说:“像蝴蝶一样。”他们又找到了2号小车,他们试着推动它,它也动起来了,晨晨说:“这个也是用手推的。”恺恺推了一下说:“嗯嗯,是的。”这时晨晨将蘑菇按钮按下,发现蘑菇跑起来了。这是什么方法呢?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交流,请大家来帮忙。
按压下去的玩具是电动玩具吗?这向后用力再放手让车动起来的方法是什么呢?有些孩子说:“是电动的。”对此,我们找来了一辆电动小火车,开关开启后,小火车一直在往前跑没有停止,而小蘑菇滑动了一段距离后就停了下来,两项对比之后,孩子们发现,这些不是电动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小车的发动方法,我们利用网络,没给孩子寻找了一个解剖隐藏式发条汽车的视频,大家发现了隐藏在按压式汽车中隐藏的发条,终于解决了大家对分类的困惑,发现了玩具的大不同。
(二)藏设计,让游戏体验更有幸福感
幼儿发现了玩具的发动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想要主动探究的幼儿并不多,男孩子更喜欢比赛谁的车更快更强;女孩子更喜欢寻找摆放好看的、可爱的玩具。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将玩具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将发动特征明显的、外形可爱有趣的、速度有快有慢的、大小对比强烈的六种玩具车辆组合成一份游戏材料,并结合幼儿的人数,共投放了四组,方便幼儿选择、尝试和对比。
果然,这样的设计给了幼儿更多的兴趣,也吸引更多的孩子去尝试操作,包括一些女孩子也加入到了探究小车的游戏中
案例2:今天好好和玥玥选择了粉色的一组小车玩游戏。好好一就选择了一只小鸡玩具说:“这个也太可爱了吧!”她看了看小鸡身体,找到了发条转动起来,转了几圈后放在地上,小鸡一步步跳着动起来,她拍手说:“哇,好可爱的小鸡呀!”玥玥拿着三号小车找了找,没有看到发条也没有看到电动开关,她说:“这好像是手推的吧!”
游戏结束后,大家在分享疑问:3号粉车是手推的吗?试着推了推,发现能推动。我试着用力压住车身,往后拉动,放手后它快速地奔跑起来。大家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发条车,是隐藏的发条车。”
那么,这种小车,我们看不到发条,该怎么分辨它是发条的呢?这时,晨晨说:“他有声音的。”于是我们让他试着往后拉动小车,发现上发条的时候,小车是会发出咔咔咔的声音的,进距离能听得很清楚。隐藏式的就很不容易发现,比如按压式发条,后拉式发条,前轮摩擦式发条,关于这类比较难分辨的车辆也隐藏在每一组的材料中,幼儿经过尝试会发现发条类的特点,比如听声音、用手拧等等,都是孩子们通过细致观察和尝试会发现的秘密,在挑战中让大家更有幸福感。
(三)品合作,让能力提升更有层次感
虽然幼儿参与探索游戏的兴趣高了,辨别的能力却还比较稚嫩。遇到难分辨的车辆时困难比较大,单靠自己一个人是很难解决难题。于是我们将游戏进行了两人一组的组合式探究,方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不知不觉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案例3:玥玥的手在蘑菇上面一按,车就开动了车,车直接掉到桌底下去,她试着玩了几次,自言自语说道:“是不是用电池的?”这时候,她看到对面好好在玩6号车。她说:“6号是没电的。”好好说,“没电也是电池的。”玥玥明很快找到了:“你看有开关”,她一开6号车就动了。她拿起笔。在记录纸上给2号小车记录了电池方式。
在合作的方式下,幼儿相互观察同伴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对某些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幼儿从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发现失误,判断探究的方式,能比较完善地使用看、听、试等方式进行分辨。
最后,幼儿在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尝试和探究活动后,基本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的方式来判断小车的相同或不同发动方式了。这些探索的背后,是老师不断给予的支持,是不断调整的材料、标记和游戏形式;幼儿经历的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获得,也是老师不断实践、挑选、对比的结果。这是一次助力,也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启示,给我们的科发区活动提供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调整材料的不同提供形式,发现小车玩具的更多相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