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

作者

杜文静

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引言

识字教学并非单纯的文字符号记忆,而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科学的识字教学能顺应儿童认知规律,促进认知能力提升;反之,若忽视儿童认知特点,盲目追求识字量,可能加重学习负担,阻碍认知发展。因此,研究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对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特征与识字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一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特征

一年级儿童认知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注意力方面,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易受直观、有趣的事物吸引,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记忆力方面,机械记忆占比高,理解记忆能力较弱,对具体、形象的内容记忆更深刻;思维能力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难以理解抽象的文字符号含义,需借助具体事物或情境建立认知联结。

(二)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的相互作用

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儿童认知能力为识字学习提供基础——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影响识字效率,记忆力强弱决定文字符号的掌握效果,思维能力则关系到对字词含义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识字教学能反向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在识字过程中,儿童需主动集中注意力、记忆文字形态与读音、理解字词意义,这一过程能针对性锻炼注意力的稳定性、记忆力的准确性及思维的逻辑性,推动认知能力逐步提升。

(三)顺应认知规律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

对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而言,顺应儿童认知规律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原则。若忽视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枯燥的机械背诵式教学,会导致儿童对识字产生抵触情绪,既影响识字效果,也不利于认知能力发展;而遵循认知规律,采用直观、趣味的教学方式,能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识字任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自然锻炼认知能力,实现识字教学与认知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识字教学对一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路径

(一)助力注意力品质提升

科学的识字教学能有效锻炼一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品质。在识字课堂中,通过设计直观的教具展示、有趣的识字游戏等环节,可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再逐步引导其将注意力聚焦于文字学习,培养有意注意;同时,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识字任务,如从单字识别到词语组合,让儿童在持续参与中延长注意力持续时间,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为后续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二)强化记忆力发展

识字过程本身就是对儿童记忆力的系统训练。一年级识字教学中,通过字形分析、读音联想、意义关联等方法,帮助儿童建立文字符号与音、义的联结,将机械记忆转化为有意义的理解记忆,提升记忆的准确性与持久性;此外,通过定期复习、多样化的记忆巩固活动,如字词配对、接龙等,让儿童在重复与应用中强化记忆痕迹,锻炼记忆的提取能力,推动记忆力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

(三)推动思维能力进阶

识字教学能为一年级儿童思维能力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在识字过程中,分析汉字的笔画结构、偏旁部首,能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通过理解字词含义、区分近义词差异、构建简单的词语语境,可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

三、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年级识字教学实践策略

(一)采用直观化教学方法

结合一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采用直观化的识字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动作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的汉字与具体事物建立关联,帮助儿童理解字词含义;利用汉字的象形、会意等构字特点,通过简笔画、动画等形式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儿童直观感受汉字形态与意义的联系,降低识字难度,同时激发学习兴趣,顺应认知规律。

(二)设计分层化教学任务

根据一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化的识字教学任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兼顾基础目标与提升目标,基础目标聚焦字词的认读与书写,满足全体儿童的认知需求;提升目标侧重字词的应用与拓展,如简单的组词、造句,为认知能力较强的儿童提供发展空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设置由易到难的任务梯度,让儿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突破认知难点,积累学习自信,避免因任务过难或过易影响认知发展。

(三)融入情境化教学活动

将识字教学融入情境化活动,契合一年级儿童认知与学习的特点。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儿童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字词的用法,如在“超市购物”情境中认识商品名称相关字词,在“童话小故事”中学习角色对话中的常用字词;情境化活动能让识字过程更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帮助儿童将识字与生活经验、语言应用结合,既提升识字效果,又能在情境理解与语言表达中锻炼思维能力与语言认知。

四、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协同推进的保障要点

(一)平衡识字量与认知负荷

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需合理控制识字量,平衡教学目标与儿童认知负荷。避免盲目追求识字数量而忽视儿童认知能力的承受范围,根据教材要求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识字进度,确保儿童在掌握字词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消化知识、锻炼认知能力;若过度增加识字量,会导致儿童认知负担过重,引发学习焦虑,反而影响识字效果与认知发展。

(二)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构建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兼顾识字效果与认知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儿童识字的准确性与数量,还需关注其在识字过程中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表现,如是否能主动集中注意力、是否能运用联想记忆方法、是否能尝试理解字词含义等;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通过课堂观察、互动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状况,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避免单一以识字量衡量教学成效。

(三)加强家校协同配合

家校协同是推动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需向家长传递基于认知规律的识字教学理念,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适度的识字辅助活动,如通过亲子阅读、生活场景识字等方式,延续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避免家庭中采用机械背诵的识字方式;家长需及时反馈儿童在家中的识字表现与认知状态,与学校共同调整教学与辅导策略,形成家校合力,为儿童营造顺应认知发展的识字学习环境。

结束语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与儿童认知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科学的识字教学能顺应儿童认知规律,针对性提升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素养;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能为识字学习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推动识字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 汉字溯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5,(29):49-51.

[2]阎菊花.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汉字书写习惯的养成策略——以一年级第一单元“识字”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5,(18):137-140.

[3]黄亦玲.基于“幼小”识字无缝衔接的策略探析——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教学为例[J].格言(校园版),2025,(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