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曾怡然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主题班会是落实学校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许多主题班会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其德育效果不理想。本文以“知情意行”四维教育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分析主题班会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研究发现,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有机融合,能显著提升主题班会的教育深度与学生的内在认同,从而增强德育实效性,助力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与品格完善。
关键词: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知情意行;行动研究
引言: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主题班会作为高中阶段德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其灵活性与情境性为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思想道德教育中。但现实中许多班会存在内容空泛、形式重复、学生不投入等现象,使其本应发挥的德育功能被削弱。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凸显,德育方式亟需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知情意行”四维教育模型源自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理论,认为德育应从认知理解、情感激发、意志锤炼到行为落实四个方面综合展开,这与当前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尝试将该模型运用于高中主题班会设计中,通过行动研究分析问题、优化策略,力图找到提升德育实效性的路径,从而助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当前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班会主题设计空泛,缺乏针对性
不少高中主题班会在选题上过于宏大或抽象,如“弘扬传统文化”“树立远大理想”等,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缺乏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境,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部分主题内容陈旧、重复,未能结合时代热点或学生成长需求,缺乏现实关联性[1]。
1.2 班会形式单一,参与度低
班会通常由班主任主讲,学生仅为“被动聆听者”。长此以往,学生兴趣减弱、参与感缺失,德育效果也随之打折。即使部分班会尝试互动,也多为“形式互动”,如小组汇报或观看视频,缺乏深层思考与内化过程。
1.3 班会缺乏系统性与延续性
德育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引导和持续渗透,而当前班会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与前后内容的衔接规划,不能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体系。德育内容停留在表层,未能建立起完整的认知—情感—行为转化链条。
二、“知情意行”四维模型的德育理论价值
2.1 “知”:构建理性认知的基础
“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强调通过知识传递使学生理解行为的意义和规则的内涵。在主题班会中,可借助案例分析、对比展示、专题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澄清道德判断。例如,在探讨“诚信”主题时,通过分析高考舞弊、简历造假等现实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契约。这种“讲中有例、例中有理”的方式,有助于构建系统性的认知网络[2]。
2.2 “情”:唤起共鸣情感的内驱
如果说“知”是理性的引导,“情”则是内在的驱动器。通过情感共鸣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认同感,是推动道德观念内化的重要环节。班会中可以通过讲述真实故事、播放感人视频或师生分享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情绪波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一个关于山区孩子求学的短片,往往比一堂空洞的“感恩教育”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改变。
2.3 “意”:强化自我控制的动力
意志体现为个人对行为目标的坚持能力,是学生从“想要做好”到“能坚持做”的桥梁。在班会中,应设计带有挑战性或延续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立下德育目标,并通过适度的激励或反思机制提升其行为执行力。例如,让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为期一周的行为挑战计划,如“每天微笑问候一人”,再配合同伴反馈与阶段总结,帮助其锤炼意志品质。
2.4 “行”:落实德育目标的关键
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班会不能停留在“听懂了”“感动了”的阶段,而应引导学生“做起来”。通过设定可操作的实践项目,如志愿服务、班级公约、榜样行动等,使学生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德育素养由“内化”走向“外显”的必要路径。
三、基于“知情意行”模型的主题班会优化策略
3.1 构建“四维一体”的班会设计框架
在班会策划阶段,教师应明确“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在每次班会中的体现,确保从认知启发到行为落地的逻辑链条顺畅。例如,以“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班会,可安排“网络暴力案例剖析”(知),“受害者访谈或模拟体验”(情),“制定个人网络使用守则并签名承诺”(意),“一周网络行为日志记录与分享”(行),通过这种四维融合的结构,使班会内容更具层次感与操作性,也更容易产生长效影响[3]。
3.2 强化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性
学生是德育的对象,更应是德育的参与者。教师在班会中要“放手”,鼓励学生担任主持、策划内容、设计情境剧甚至组织讨论。通过让学生表达自身观点、讲述亲身经历,不仅增强其参与感,也有助于激发内在认同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提问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观点融合,推动德育内容在集体中传播与生长。
3.3 实施“班会—课后—家庭”三元联动机制
主题班会应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建课后延伸与家庭参与的德育闭环。班会结束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行为实践任务,如“家庭文明用语观察日志”“与父母共谈一次理想”,并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与家长互动,共享学生表现与心得体会,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合力。同时,建立班级德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点滴进步,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
总结:德育不是“填鸭式”的输入,而是一个内化、认同并最终转化为行为的综合过程。主题班会作为高中德育的重要形式,唯有在内容设计上融合“知情意行”四维视角,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构建持续互动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做到“动人心弦、启人心智、化人于行”。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三方面的优化策略,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主题班会的教育质量,更有助于实现德育的长期目标。今后,还应继续深化研究与实践,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主题班会模式,以回应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叶小敏. 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探索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 (01): 72-74.
[2]罗昊,张尚达.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对话性高中德育主题班会实践探究 [J]. 教育参考, 2024, (11): 53-58+79.
[3]吴启霞. 时代新人视域下高中德育主题班会的开展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3, (28):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