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构建
池艺琴
成都文理学院 61040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明确“大思政课”需“跟现实结合”“跟时代结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封闭性,将育人场域延伸至社会发展全场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思政教育承担价值引领功能,学生管理提供成长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发展能力,三者本应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形成合力,但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管理重约束轻引导、创新创业教育重技能轻价值”的割裂现象。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构建三者融合机制,既是回应“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时代要求,也是破解高校育人“碎片化”难题的关键抓手。对辅导员而言,这一机制能打通“思想引导、日常管理、实践赋能”的工作链条,让思政教育更贴学生实际、学生管理更具温度、创新创业教育更有方向,最终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多聚焦“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或“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如王树荫(2023)探讨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协同,李斌(2022)分析了辅导员在思政与学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但对三者系统性融合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结合“大思政课”背景的机制化探索。国外高校虽注重“全人教育”,但基于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思政课”独特内涵的研究不足,难以直接适配国内高校实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大思政课”内涵、三者融合相关理论)、案例分析法(选取3 所高校融合实践案例)、访谈法(访谈15 名辅导员、思政教师及创新创业导师),从“问题诊断—机制构建—实践路径”展开研究,力求形成可操作的融合方案。
二、“大思政课”与三者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大思政课”的核心要求
“大思政课”的本质是“开放、协同、实践”:其一,场域开放,突破课堂边界,将社会热点、国家战略、行业实践纳入育人场景;其二,主体协同,打破部门、学科、校企壁垒,形成“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其三,导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价值认知、提升综合能力。这三者恰好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理念指引和目标锚点。
(二)三者融合的内在关联
1. 目标协同:均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思政教育解决“为谁培养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学生管理解决“如何保障人”,通过规则引导与人文关怀营造成长环境;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三者共同指向“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2. 内容互补:思政教育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核,如引导学生在创业中关注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学生管理的“日常思想动态、群体需求”可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如结合宿舍矛盾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解决能力”可反哺学生管理,如鼓励学生通过创新项目优化校园服务(如开发“智慧宿舍管理小程序”)。
3. 路径互嵌:三者均需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大载体。“大思政课”要求的“校企联动”“校地合作”,恰好为三者提供了共通的实践平台。
三、三者融合的现实困境
基于访谈与案例调研,当前高校在三者融合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与“大思政课”的开放协同要求形成明显落差:
(一)机制壁垒:协同动力不足
1. 部门分割严重:思政教育归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管理归学工部(辅导员所属部门),创新创业教育归就业创业中心,三者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例如,某高校辅导员组织“红色实践活动”时,想对接创新创业学院的“乡村振兴项目”,需经过多轮审批,最终因流程繁琐不了了之。
2. 资源难以共享:师资、场地、项目等资源分散管理——思政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项目;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思想动态不了解,难以融入价值引领;辅导员掌握学生需求却缺乏对接项目资源的渠道,导致“有需求无资源、有资源无场景”。
(二)内容割裂:融合深度不够
1. 思政教育“悬浮化”:部分思政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未结合学生管理中的“学业焦虑、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也未关联创新创业中的“伦理困境、社会价值”等议题。例如,讲解“共同富裕”时,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创业项目助力社区发展”,与“大思政课”的“现实结合”要求脱节。
2. 学生管理“刚性化”:部分辅导员在管理中侧重“纪律约束”,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试错需求”包容不足。如某高校学生因参与创业比赛请假,辅导员因“考勤规定”直接拒绝,忽视“实践育人”价值;对创业失败学生的心理疏导缺位,未将“挫折教育”融入思政引导。
3. 创新创业教育“工具化”:课程多聚焦“商业计划书撰写、融资技巧”,忽视“创新精神中的理想信念”。例如,某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仅以“商业价值”为评审标准,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战略、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不足,与“大思政课”的价值导向要求偏离。
(三)支撑薄弱:实践场景不足
1. 校企协同“表面化”:虽与企业建立合作,但多停留在“企业参观”“讲座”层面,未形成“思政教育+管理实践+创新项目”的深度联动。例如,某高校与科技企业合作,仅安排学生参观生产线,未组织学生调研“企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政故事”,也未引导学生基于企业需求设计创新项目。
2. 辅导员能力有短板:作为连接三者的关键角色,部分辅导员缺乏“思政理论深度+创新创业知识+管理协调能力”的复合素养。访谈中,60%的辅导员表示“看不懂创业项目计划书”“不知如何将思政引导融入项目指导”,难以承担三者融合的“桥梁”作用。
四、“大思政课”背景下融合机制的构建路径
以“大思政课”的“开放、协同、实践”为原则,从顶层设计、内容重构、平台联动、评价反馈四个维度构建融合机制:
(一)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 成立跨部门融合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及辅导员代表共同组成,每月召开“融合工作例会”。重点明确三项职责:一是统筹资源,建立“师资共享池”(思政教师、创业导师、辅导员互派挂职)、“项目资源库”(整合思政实践项目、学生管理服务项目、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二是对接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如“碳达峰”“乡村振兴”)与学生诉求,每年发布“融合育人重点方向”;三是破解壁垒,简化跨部门合作流程,如辅导员组织融合活动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申请资源。
2. 将融合要求纳入考核体系:改革单一考核模式,对思政教师,将“指导学生融合项目”(如带学生用思政理论分析创业案例)纳入教学考核;对辅导员,将“思政引导与创业服务结合成效”(如帮助创业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对接资源)纳入工作考核;对创新创业学院,将“项目价值导向”(如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体现)纳入项目评审标准,从制度上倒逼三者融合。
(二)内容重构:打造“价值—能力—服务”融合体系
1. 思政教育“落地化”:从“理论灌输”到“问题导向”
◦ 在思政课程中增设“融合模块”,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开设“创新创业伦理”专题,结合“某企业为追求利润偷工减料”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创新与责任的平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分组设计“红色创业项目方案”(如“乡村红色文旅开发”),辅导员协助组队并跟踪项目进展。
◦ 辅导员将日常管理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思政素材:如针对“学生社团矛盾”,开展“团队协作与集体主义”主题班会;针对“就业焦虑”,邀请“返乡创业校友”分享“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发展”的经历,既解思想困惑,又启创业思路。
2. 学生管理“柔性化”:从“约束管控”到“服务赋能”
◦ 优化管理规则,为创新创业实践“松绑”:辅导员可协助申请“创业弹性学分”,允许学生用优质创业项目成果抵扣部分通识课学分;建立“试错容错机制”,对创业失败学生,重点关注其“反思成长”,而非简单否定,同时联合思政教师开展“挫折教育”,强化抗压能力。
◦ 推行“一站式”服务:在辅导员工作室设立“创业服务岗”,为学生提供“项目咨询—资源对接—心理疏导”全流程服务。例如,学生有创业想法时,辅导员先通过“思想访谈”明确其价值导向(如是否关注社会需求),再对接创新创业导师指导项目设计,全程跟踪思想动态与项目进展。
3.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化”:从“技能培训”到“思政引领”
◦ 课程中融入“红色基因”:在《创新创业基础》中增设“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精神”章节,讲解“南泥湾开垦”“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创新智慧与理想信念;要求创业项目需提交“社会价值说明书”,说明项目对国家、社会、环境的正向影响,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参与评审。
◦ 举办“主题性创业赛事”:如“红色创新大赛”“乡村振兴创业赛”,辅导员组织学生调研基层需求(如走访社区了解“老年食堂痛点”),思政教师指导项目的价值定位,创业导师优化商业模式,让学生在参赛中既练能力,又悟责任。
(三)平台联动:搭建“校地企”融合实践载体
1. 校内: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融合平台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整合“思政活动室、辅导员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角”,形成“10 分钟融合圈”。例如:
◦ 社区定期举办“融合沙龙”,由思政教师讲“国家战略与创新机遇”,创业导师分享“项目实战经验”,辅导员主持“学生需求对接会”,学生可现场组队、申请项目资源;
◦ 设立“学生创新服务岗”,鼓励学生通过创业项目优化社区管理,如某高校学生团队在辅导员指导下开发“社区二手物品置换小程序”,既锻炼创业能力,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思政教师同步引导学生理解“绿色发展”理念。
2. 校外:深化“校地企”融合实践基地
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设计“思政调研+管理实践+创新项目”一体化活动:
◦ 校企合作案例:某高校与新能源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思政调研”(了解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中的党员先锋作用),辅导员带队并记录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引导学生基于企业需求设计“节能设备创新方案”,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指导,项目优秀者可获孵化支持。
◦ 校地合作案例:辅导员组织学生对接乡村振兴示范村,学生团队先调研“乡村发展痛点”(思政教育实践),再协助村集体开展“村民活动组织、矛盾调解”(学生管理实践),最后结合调研设计“乡村电商、文创开发”等项目(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在服务中育人”。
(四)能力提升:强化辅导员“融合纽带”作用辅导员是三者融合的“一线执行者”,需通过“培训+实践”提升复合素养:
1. 系统培训:开设“思政理论+创新创业知识”专题课程,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思政教育方法论”,创业导师教“项目评估基础”,帮助辅导员掌握“将思政引导融入项目指导”的技巧(如如何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项目社会价值)。
2. 实践锻炼:安排辅导员到创新创业学院挂职,参与项目评审、孵化指导;鼓励辅导员带队参与“红色创业项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某高校辅导员带队完成“老区红色文旅小程序”开发,既提升了项目指导能力,又深化了对“思政+创业”融合的理解。
五、实践案例:某高校“三育融合”的探索
以东部某省属高校(以下简称“Y 高校”)为例,该校2022 年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启动“思政—管理—创业”融合工程,成效显著:
(一)机制创新:打破部门壁垒
成立“融合育人中心”,由学工部部长(统筹辅导员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共同负责,制定《融合育人工作手册》,明确:
• 资源共享:思政教师、创业导师纳入“辅导员协作库”,辅导员可直接预约开展“宿舍思政微课堂”“创业项目一对一指导”;
• 考核联动:将“融合活动参与率”“项目价值导向评分”纳入二级学院考核,权重占 20% 。
(二)内容融合:聚焦学生需求
1. 思政课程与创业教育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学生需完成“基于国家战略的创业构想”作业,辅导员协助收集学生日常关注的“社会痛点”(如“社区养老”“校园垃圾分类”),作为作业选题参考;
2. 学生管理与服务赋能结合:辅导员在“奖助学金评审”中,增设“创新创业贡献”指标,对参与“公益创业项目”的学生优先考虑;建立“创业学生档案”,定期开展“思想访谈+项目复盘”,全年帮助 32 个创业团队解决思想困惑与资源对接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大思政课”背景下,构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通过顶层设计打破机制壁垒、内容重构强化价值引领、平台联动拓宽实践场景、能力提升激活辅导员纽带作用,可实现“1+1+1>3”的育人效能。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一是依托“大数据”建立“学生成长画像”,通过分析学生在思政学习、管理参与、创业实践中的行为数据,动态优化融合策略;二是深化“社会力量”参与,邀请行业专家、基层干部担任“融合导师”,让育人场景更贴近社会真实需求。对辅导员而言,需持续提升“跨界”能力,从“单一管理者”转型为“融合育人者”,最终让“大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成长全流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