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王聪 马鑫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引言

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传媒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素养已成为衡量传媒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能够为传媒人才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支撑。民办高校传媒教育凭借办学机制灵活、贴近行业需求等优势,在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民办高校传媒教育过度侧重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传统文化与传媒教育的深度融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文化认同感与创新传播能力。在此背景下,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优化路径,不仅能够弥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文化短板,还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媒载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

部分民办高校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传媒教育的价值,着手推动二者融合。课程设置上,开设“传统文学与传媒”“民俗文化传播”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提供渠道;教学方法上,少数教师在专业课中引入传统文化案例,如广告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借鉴传统纹样、书法元素创作;校园文化层面,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非遗作品展等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同时,部分民办高校联合地方文化机构,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播实践,协助地方媒体制作相关专题节目,助力传统文化借传媒渠道传播。

(二)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

部分民办高校虽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传媒教育,但整体尚处探索阶段,问题凸显。课程体系上,传统文化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有限、内容零散,与传媒专业核心课程缺乏系统衔接,难实现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中,载体单一,局限于校园活动与简单校外项目,缺创新系统实践平台,学生难转化知识为传播技能;师资层面,传媒教师侧重技术与理论,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缺乏融合教学能力;保障机制上,学校重视不够,缺专项经费与长效管理机制,导致相关教学改革和实践难持续推进。

二、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提升民办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优秀传统文化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文化素材。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民俗礼仪等,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在传媒实践中,具备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文化深度与思想温度的传媒作品,避免传播内容的同质化与低俗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二)推动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特色化发展

民办高校传媒教育若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需打造差异化的办学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传媒教育,能够成为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特色发展方向。民办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媒教育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1]。例如,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民办高校,可围绕当地非遗文化、历史典故开发传媒特色课程与实践项目,形成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传媒教育特色,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与社会认可度。

(三)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

传媒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民办高校传媒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传媒行业的中坚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树立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掌握传统文化的传播技巧。学生通过专业课学习与实践,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意传播理念,将传统文化以符合当代受众审美与接受习惯的方式进行呈现,如制作传统文化主题的短视频、新媒体文案、互动 H5 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传统文化+传媒”融合型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需打破传统文化课程与传媒专业课程分离的局面,构建系统性的“传统文化+传媒”融合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传媒专业核心课程,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题材新闻报道”模块,在“影视编导”课程中加入“传统戏曲改编与影视创作”内容,在“新媒体运营”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章节;同时,开设系列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媒方向)”“传统文化传播史”等,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此外,结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如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民俗文化传播实务”,针对传统工艺的“传统工艺数字化传播”等,实现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化、传媒行业的深度衔接[2]。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传媒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需搭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建设校内传统文化传媒实践基地,如设立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工作室、传统纹样数字化设计实验室、非遗文化传播直播间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开展传统文化传媒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文化机构、传媒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与地方文化馆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数字化采集项目,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运营传统文化传播账号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实践场景。此外,还可举办传统文化传媒创新大赛,如传统文化广告设计大赛、传统故事新媒体改编大赛等,以竞赛驱动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传媒的融合创新,提升实践能力。

(三)加强传媒专业师资队伍文化素养建设

师资队伍是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核心支撑。民办高校需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传媒专业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首先,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传媒专业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专题培训、研修班,如邀请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开展“传统文化与传媒传播”系列讲座,组织教师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其次,鼓励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传媒”教学研究,支持教师申报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科研课题,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传媒专业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等,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最后,引进兼具传统文化素养与传媒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如聘请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实践,弥补现有师资队伍的短板[3]。

四、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需建立健全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传媒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学分要求,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传统文化+传媒”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效果、学生传统文化实践成果纳入教学评价指标,通过定期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方式,加强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改革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将学生的传统文化传媒实践作品、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成果纳入考核范围,避免单一的笔试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4]。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经费支持是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需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传统文化传媒教育相关的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专项经费可用于购买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传统文化数字影像资料、传统纹样数据库等;用于建设校内传统文化传媒实践基地,购置相关设备器材;用于支付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研修的费用,以及引进兼职教师的劳务费用;用于支持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媒实践项目、参加相关竞赛等[5]。同时,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通过争取社会捐赠、与企业合作共建等方式,补充专项经费,为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传媒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民办高校需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建设传统文化主题长廊、设置传统名人雕像、展示传统工艺作品等,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活动,如传统文化节、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文化讲座、非遗技艺体验活动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利用校园传媒平台,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校园网站、官方新媒体账号等,开设传统文化传播专栏,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传统文化实践成果等内容,形成校园内传统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教育,是民办高校提升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有效方式。当前,二者融合仍面临课程衔接不足、实践载体单一、师资素养欠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民办高校需从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发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传媒教育深度融合。未来,随着相关探索的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民办高校传媒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出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优秀传媒人才,为传媒行业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立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3(03):100-102.

[2] 杨婷婷.“两个结合” 背景下传统文化嵌入民办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商业2.0,2025,(04):148-150.

[3]孔伊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思考[J].科教导刊,2021,(32):66-68.

[4]刘宇坤.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大陆桥视野,2020,(07):117-118+121.

[5]田盼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农家参谋,2020,(15):147.

一作简介:王聪,男,河南焦作,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

二作简介:姓名: 马鑫,女,河南濮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基金项目:2025 年度河南民办教育调研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YMY20250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