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建军

重庆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展现出强大的支撑能力,特别是在进度管理领域,其应用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与项目可控性。传统进度管理手段存在人工干预多、数据更新滞后、协同效率低等问题,而数字化工具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可视化分析与智能预警机制,为项目提供全过程动态管控手段。本文围绕数字化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路径与策略进行探讨,分析关键技术、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提出可行的优化建议,以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工程进度;信息集成

一、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进度控制手段效率偏低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长期依赖人工手段与表格管理方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反馈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施工现场的进度情况常通过纸质记录或手动录入方式进行反馈,导致信息传递存在明显滞后,项目指挥系统难以及时掌握实际施工状态。由于信息收集不及时或不准确,导致进度计划调整滞后、资源协调不力,严重制约项目执行效率。管理人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无法迅速获取关键数据,影响问题解决的时效性。进度控制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实时性,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协调工作难以推进、整体效率难以提升。

(二)多参与方协同机制不完善

工程项目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信息沟通渠道复杂。不同参与方之间使用不同的管理工具与沟通平台,数据格式不统一、传输不通畅,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各方难以在统一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与动态联动,造成计划安排不一致、工期衔接不顺畅,增加管理成本与协调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责任界定不清、数据口径不一、沟通效率低的问题,进而影响进度调整的科学性与执行力。缺乏有效的信息协调与共享机制,阻碍了项目的高效推进,甚至引发项目延误与资源浪费现象。

(三)进度预警与风险防控体系薄弱

工程项目管理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对关键节点与可能出现的进度风险识别不足,缺少动态监测与趋势判断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当某一环节出现进度偏差,往往无法通过有效手段及时预警和干预,导致进度偏差逐步放大,影响整体进度计划。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对历史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利用能力,难以建立基于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也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工期冲突与资源瓶颈。风险应对措施普遍滞后,管理决策缺乏数据支持,导致响应不及时、措施不到位,进一步削弱项目进度管理的前瞻性与主动性。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进度管理的路径与策略

(一)构建基于BIM的可视化进度管理体系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将工程设计、施工进度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实现进度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各施工节点与任务分解结构可在模型中精确定位,形成形象直观的进度控制图谱。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可通过模型实时查看施工进度、分析滞后环节与资源使用状况,辅助决策优化。模型支持进度与成本、质量、资源等维度的联动控制,使管理过程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在施工现场,利用BIM模型指导施工组织与节点安排,有效提升现场作业效率与协调水平。通过动态更新模型数据,实现对施工进展的精准监控与计划调整,提升项目整体进度控制能力。

(二)推动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

物联网与传感技术的融合应用,为项目现场进度数据采集提供了高效手段。在施工现场布设智能传感器、摄像装置与定位设备,可实现对作业人员、设备运行与施工环境的全面监测。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进度信息,形成动态数据流,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完整性。在塔吊、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关键设备上部署位置传感器与作业记录系统,可精确掌握设备运行时间、作业状态与施工环节进展,为进度分析提供数据依据。智能穿戴设备可监控人员作业轨迹与作业时长,确保作业计划与实际进展一致。通过自动采集数据并上传管理平台,减少人为干预与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信度。

(三)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

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构建覆盖全过程、各参与方统一接入的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可显著提升进度控制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平台应涵盖计划制定、进度更新、资源调配、问题反馈等功能,实现任务分配、进度填报与信息共享的闭环管理。各参与单位通过统一平台操作,确保数据标准统一、信息同步更新,避免因数据割裂导致的误判与重复工作。平台支持权限分级管理,不同角色可访问对应模块,保障数据安全与流程规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可通过平台查看整体进度情况与节点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优化调度。项目变更、计划调整等信息可快速传达至各方,提升响应效率。平台还可集成图纸、合同、施工日志等关键资料,实现工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四)加强大数据分析与进度风险预警能力

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项目进度风险预警体系,是实现科学预测与主动防控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历史工程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提炼出不同类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进度偏差模式与风险特征,形成数据驱动的分析模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系统自动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展,识别偏差趋势并评估风险等级,为管理人员提供预警信息与应对建议。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气候变化、人员调配、材料供应等影响因素,形成多维度、动态化的进度风险识别机制。平台根据预警等级触发对应的响应机制,启动资源调配、任务重排与工序优化等策略,最大程度减少工期损失。数据分析结果还可用于总结经验、优化进度计划编制逻辑,提升下一阶段施工组织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技术支撑。借助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实现了从计划制定到执行监督、从数据采集到风险控制的全过程管控。有效推动了项目管理由传统人工主导向数据驱动、协同共享转变。项目管理者需结合实际工程特点,合理选择与配置数字化工具,完善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实现项目进度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技术手段与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程项目执行效率与质量水平,助力项目顺利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 数字化技术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 工程管理学报,2023,43(02):58-62.

[2] 赵文峰. 基于BIM的大型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2023,43(03):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