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感”视域下小学生数学“单位换算”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费晓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 215431

摘要:单位换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换算错误率高、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单位换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将从数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小学生数学“单位换算”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数感”视域;“单位换算”教学策略

“单位换算”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它涉及到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重视“单位换算”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并将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单位换算”理解的深入,能深化学生的数感,渗透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这些概念来描述和表达实际的数量关系。

一、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一)单位换算的概述:定义、类型及重要性。

小学阶段,接触到的单位主要分为计量单位和计数单位,而单位换算,就是根据不同单位把数值进行换算,掌握正确的单位转化方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都至关重要,它是小学生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面积、体积计算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大纲》将“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主要分布于一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中,低年级主要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包括长度、质量和时间,随着中年级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他们对于单位转化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此,课本上把长度、面积和质量等三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提供了多个不同的复杂的单位,比如2千米500米,也就是所谓的复名数(复合单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体积和容积的计量,更需要进行全面的、复杂的计量训练。

单位换算的具体方法可以总结为两个步骤:“怎么变”和“变多少”。“怎么变”就是根据后缀的单位来判断数字是变大还是变小。而“变多少”就是通过判断两个单位的大小来确定乘还是除进率。在解决单位转化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便是采用“低变高除进率”“高变低乘进率”,然后通过不断的计算来提高计算能力和熟练度。对于为什么“乘”和“除”,许多学生并未完全明白,尤其是当他们刚开始接触到计量单位和进率,有时甚至是靠猜测,,使得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陷入了困惑,导致“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错误多多,也让数学老师感到非常烦恼。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师教学前的备课不充分。教材解析是老师的课前工作,关乎老师对内容的理解深度,对课本的剖析透彻有利于教师顺利教学,更易把握教学中心,优化教学过程。很多老师在课本解析这部分有很大问题,觉得“计量单位”仅是一个符号,对“计量单位”概念不清,理解不透彻,部分老师在深入研究“计量单位”这部分内容时,会借助于专门的教学片段与教材解读,依托教辅材料或者网络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但同样易忽视各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导致这部分教学活动的成效并不显著。

教具选用不当。优秀的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牢固地理解所接触的内容。然而,仅仅依赖于多种形式的课件来进行授课还不足,由于儿童的思维敏捷度较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差,所以使用复杂的课件来讲授课程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富含创造性和实际应用的课件。通过使用丰富的多媒体工具,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单位”,从而更容易掌握其中的概念。

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是一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到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在一整节数学课中,第一环节的导入非常重要,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对“计量单位”这一概念产生兴趣并听下去,而小学生的学习一般依赖直观感知,所以趣味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基础,很多老师常常采用简单且单一的教法,多以提问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创造肤浅的情境,依照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缺乏创新,小学生的积极性变低,对"计量单位"的掌握也无法形成探索欲。小学生更喜欢接触学术性弱、趣味度强的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参与感才会引起更多的积极性,只有鼓励他们主动去“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量一量”,才能意识到“计量单位”相互之间的差别与关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

二、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单位换算的教学效果。

(一)将数感培养融入日常教学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概念,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用视觉、触觉,建立量的初步认识,让他们感受数字的大小、数量关系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单位换算。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时,教师准备一瓶容量1升的大橙汁,4个不同形状,容量都是250毫升的小容器。让学生猜猜1升能倒满几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把橙汁倒入以上不同形状的小容器中。学生反复操作后发现1升的大橙汁可以倒出4个250 毫升,所以得出结论:1升=1000毫升。学生再把刚刚四杯橙汁全部倒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中,发现正好倒满,推断出正方体玻璃容器的容积就是1000 毫升,也就是1升。本课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将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容积单位,转化为学生眼睛能够可以看得见,手能摸得着的具体的“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丰富的实践操作总结出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感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单位换算的原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些结果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二)提高教师对数感培养的重视程度

数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单位换算”,但是受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往往非常匮乏,对事物感知有限,在数学学习中,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直观的成绩,对于见效不明显,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数感也容易忽视,从而导致数感教学盲区。“单位换算”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感的重要环节,且应用广泛,是计数、比较和计算的基础,数感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理解与掌握。

当制定课程计划时,老师需要深入探究“计量单位”的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的理解与突破,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量单位”,以及“计量单位”的实际运用,以便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单位之间的进率与换算。教师的重点可以放在“计量单位”的使用场景,也就是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什么问题该使用什么类型“计量单位”。当学生填写出“一层楼有3千克高”、“一匹马有200米”,说明这些知识点并未被充分的掌握,学生没有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及意义。因此,老师应该在学习中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确不同“计量单位”的用途,比如: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用来计量液体的多少,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用来称重等等。通过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单位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仔细研究课程内容,,抓住教学重难点,特别是那些容易出错的概念,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单位换算的本质、必要性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所有问题皆迎刃而解。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以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单位换算正确率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我们也发现,不同的学生群体存在差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接下来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总之,学生的数感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极努力,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与思考,才能慢慢地构筑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推动数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多重建构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 2021, 000(007):P.57-59.

[2]杨小彬.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新教师, 2022(3):2.

[3]李星云.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4(5):4.

[4]刘卫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 2018, 000(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