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彭冰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群体与政治的关联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形式的书报电视过渡到即时信息分享的社交平台,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愈发多样,频次愈发频繁,参与感愈发凸显,微信、微博、抖音、知乎这些平台聚合了大量公共议题的研讨,构建出覆盖广泛、反应快速的信息场,这些平台除具备信息流通功能外,也持续促进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增长与凝聚。
一、社交媒体丰富信息供给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导作用(一)多元内容提升政治信息的可接近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政治信息往往被框定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固定的资讯源,信息更新速度慢,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获取时间和方式受限,社交媒体的出现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以及多样性得到极大改变,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渠道,大学生能够利用零碎时间浏览大量政治相关资讯。由国家方略到地方治理实践,从党政资讯到国际时事,几乎各种类型政治内容都能迅速呈现,在微博平台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账号在两会、国家公祭日、抗洪救灾等重大时刻发布的内容,不仅包含新闻报道,还附带评论、图解、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视角。一所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全国两会”话题讨论之际,利用微博“超话”和其他网友展开话题探讨,不仅加深了对相关议题的理解,还加快了信息的消化吸收,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政治信息接触门槛,增强了内容的可达性与易读性。
(二)图文影音提升政治信息的吸引力
如今大学生愈发习惯于以可视化、情境化内容途径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对此作出了充分回应,诸如抖音、快手、B 站的视频平台以短视频为载体,将抽象政策资料转化为灵动的图像叙事。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当地融媒体中心联合高校师生共同制作了一系列乡村振兴主题短视频,利用拍摄航拍画面、采访村民、对比前后发展成果等方式,呈现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引入、生态环境改良等成效。这类内容在视觉、情感范畴都展现出较强的冲击力,更易唤起大学生情感共鸣,一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在观看“从土路到柏油路——小山村的五年蜕变”短视频以后,在评论区留言,道出“回乡创业、反哺家乡”的渴望,进一步明晰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这些具象化的信息呈现,不仅增强了政治信息传播力度,还让大学生对国家战略目标的理解与认同更上一层楼,图文视频融合的传播形式,逐步将政治内容从“冷知识”过渡为“热内容”,从而引领大学生自被动接纳者过渡为主动参与者。
(三)个性化推荐增强信息精准触达
凭借大数据跟智能推荐技术,社交平台可按照用户的兴趣倾向、搜索记录情况、互动行为状况等维度,实施个性化内容投放,从而提升政治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匹配度,一位法律专业大三学生在知乎关注“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等主题后,系统自动地推荐宪法修正案、国家监察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等的关联内容,除包含法律条文外,另有律师的讲解、案件的剖析、法学的探讨等。这种精准推送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专业认知,并增强了其对国家法治进程的信任感和参与意愿,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定期发布推文,推送党团建设、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内容,不仅吸引了广大团员关注,也利用个性化标题及推送时段精准锁定校园青年,个性化推荐机制减少了信息冗余,提高了传播效率,助力大学生在兴趣引领下自主接近政治内容,收获潜移默化的引导成果。
二、社交媒体互动方式深化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建构
(一)平台互动提升政治话题的参与意愿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政治话题不再是那种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转变为大学生积极投入、互动交流的重要内容,就“共青团中央”微博话题为例,其公布的青年代表人物事迹、先进典型以及国家重大政策解读内容,带动大量大学生留言与点赞。大学生利用评论表露对榜样的认可及敬佩之意,还凭借转发功能把正面政治信息传递给更多同龄人,在中国政法大学,“青春向党 奋斗强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众多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等渠道转发话题内容并写下感言。愿借青春之躯,推动国家强大,显示了投身国家建设、服务社会进步的抱负与恒心,社交平台依靠便捷表达打破传统政治参与的藩篱,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政治话题的难度门槛,使得他们在日常的互动中自然融入政治认知的形成过程,更多点赞以及评论不仅提升了大学生对时政话题的关注度,也促进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理解与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榜样效应激发情感认同与价值引导
在社交媒体空间,有大量饱含正能量的青年榜样活跃着,他们或是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的大学生科研人才,或是积极投身公益领域的志愿工作人士,采用短视频、直播等多样的内容展现形式,这些榜样诉说自己的成长故事、打拼经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期望,成为唤起同龄人斗志的精神鼓舞力。一位前往西部农村参与支教的大学生,以“记录一年的支教生活”系列视频为载体,详细展现了教学日常、乡村发展及师生的情义,该系列视频在抖音上获得大量转发和点赞,评论区里不少观众表达了未来从事教育、回馈社会的理想,此等榜样效应大幅提升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在模仿与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觉构建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把个体志向同国家发展紧密挂钩,形成了内生动力推动社会进步。
(三)讨论空间激发思辨能力与责任意识
像知乎、豆瓣等知识类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开放理性的讨论场地,以这些平台为依托,学生可以就具体的政策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题阐述己见,甚而开展论辩,在针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话题开展的讨论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深度分析政策技术路径和实施难点,分享了大量数据和文献,促使其他用户理性思考并参与讨论。这种深入的学术式交流,既提升了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推动大学生更全面理解国家政策的科学性及必要性,他们逐渐形成了公共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意识到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环境保护。知识平台构建起的理性探讨体系,促进政治态度走向成熟和深化,使大学生政治参与远离表面认同范畴,而是依托对社会实际的深入洞察,具备内在责任的驱动及行动的指引,社交媒体的互动模式给大学生搭建起介入政治话题的纽带,还依靠情感渲染与理性探讨持续推进其政治态度养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经验,使大学生在表达与接纳中形成了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认同,助力青年政治文化稳步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社交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信息供给、灵活互动的参与方式与 更新的内容机制,大学生不仅拓宽了政治视野,也增强了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未来,在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环境持续优化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将继续承载青年成长的重要使命,助力大学生在理性思辨与积极实践中构建更加成熟、坚定的政治态度。
参考文献:
[1]Debbie Yong 杨佩雯.中国青年网民对微博的使用态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
[2]李梦瑶, 陈志远, and 沈明明. "社交网络媒体作用与政治效能感——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家 000.004(2021):139-144.
[3]周晓萌,沈浩,公宣迪.俄乌冲突中社交机器人传播虚假战争新闻的行为及影响研究——扎卢日内新闻事件的个案研究[J].新闻传播学刊, 2024(2).
[4]陈明秋.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C]//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九).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