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据赋能诗韵:信息科技与古诗词跨学科融合实践

作者

霍文兰

太仓市高新区第三小学 215488

摘要:本论文基于信息科技新课标理念,聚焦“诗教”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实6践,以新教材“数据”大单元为例,深入探讨信息科技与诗教文化的融合路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筛选、可视化等环节,将古诗词学习与信息科技技能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诗韵文化传承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诗韵传承;跨学科融合;信息科技;数据可视化

一、引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倡导以跨学科项目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强调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数智教育的背景下,“诗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厚人文与教育价值。将信息科技与“诗教”主题紧密结合,借助数据驱动开展跨学科教学,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又能引导其在数据探究中感受诗词魅力,传承诗韵文化。本文以信息科技“数据”大单元为切入点,将探秘语文课内必背古诗词的项目课程融入教学,积极探索两者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

二、诗教主题的跨学科整合理论依据与价值

跨学科融合教学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营造全面、多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跳出常规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一)理论根基:知识的整体性融合

跨学科整合以知识整体性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在诗教主题跨学科实践中,信息科技提供数据处理工具与思维,语文学科赋予文本内涵,艺术学科丰富表达,综合实践探索创作背景等,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提升综合素养。

(二)融合机制:建构主义的实践路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诗教整合中,学生以探究者身份,借助信息科技收集、析诗词数据,结合多学科知识理解诗词文化,激发主观能动性,深化对诗词文化的认知。

(三)实践价值:文化与素养的双重提升

诗教跨学科整合意义显著。它将抽象的诗词文化具象化,学生通过数据收集、分析等环节,从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在实践操作中熟练掌握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科技素养培养统一,真正达成“以文化人,以技赋能”的教育目标。

三、诗教主题的跨学科整合实践探索

在“入情、启智、悟道、达美”的诗教课堂模式引领下,本项目以“数据” 单元为依托,开展“语文课本古诗词探秘之旅”。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筛选、可视化等操作,运用电子表格制作图表分析诗词数据,结合语文知识与AI技术感悟诗词魅力,以项目报告整合学习成果,达成跨学科育人目标。

(一)数据收集整理:“入情”信息素养之苗

数据收集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础,要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多样。在诗教主题下,数据可从教材、典籍、网络等获取,学生运用检索技巧筛选信息,培养严谨的信息意识。

课堂上,教师以“探寻诗词密码”情境导入,点燃学生探索热情。学生分组查阅小学教材与必背诗词书目,整理朝代、作者等原始数据,并借助问卷星与网络资源补充创作背景等,拓宽研究维度。操作中,学生通过汉字输入、网络下载等实践,既提升信息技能,又在挖掘数据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信息素养与情感共鸣的同步发展。教师全程强调数据质量,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都是解锁诗词文化的关键钥匙。

(二)数据筛选制表:“启智”促计算思维深化

在“启智”理念下,数据筛选与表格制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逻辑推理,通过数据分类、排序、筛选等作,将零散的数据整理成结构化表格,实现信息科技计算思维与诗教逻辑思维的融合。

《数据的整理》第一课时,教师以“统计小学语文课本各年级古诗词背诵数量”为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电子表格筛选功能。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掌握操作技巧后,筛选出年级、诗词数量等完成初步整理。之后,学生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制作“各朝代诗人作品数量统计表”,“古诗词题材分布表”等。运用结构化思维整合数据,强化计算思维,为后续的数据可视化与文化探究奠定基础。

(三)数据图表呈现:“启智”提可视化表达能力

数据可视化能直观呈现数据规律,学生需根据数据特性选择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并美化。

在《数据的图表呈现》教学中,教师以“图表与表格谁更直观”游戏导入,引导学生对比唐诗宋词高频字的呈现差异,发现图表的直观优势。学生通过学习单探究图表特性,通过“呈现数据的——用——图”的句式总结适用场景,提炼出“比数量用柱状,占比例用饼图,看趋势用折线”的记忆口诀。在项目中,学生运用图表分析诗词数据:用柱状图展现唐宋诗词数量优势,引发文化思考;以饼图呈现题材分布,结合诗词鉴赏理解创作传统;借折线图发现年级学习规律,关联自身学习体验。制作时通过添加标签、优化配色,提升图表可读性,实现信息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

(四)数据分析规律:“悟道”探诗词文化内涵

在“悟道”导向下,图表是学生解读数据、深化认知的工具。学生将抽象数据转化为论证观点的依据,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唐诗宋词数量占比、题材分布等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验证,提炼文学创作规律,实现从数据解读到文化领悟的跨越。

在“数据帮助预测”单元,学生借助豆包、Deepseek 等AI工具,输入数据与问题获取多元分析视角。在观点的碰撞与验证中,学生不仅学会利用AI拓展研究维度,更在辩论中提升了数据分析的逻辑性与观点表达的准确性,深化对诗词文化的理解。

(五)项目撰写展示:“达美”展综合应用能力

在“达美”理念引下,图表表达与项目报告成为学生创意展示平台。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生动图表,配以文字解读,项目报告记录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过程,提升学生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课程尾声,学生分组完成“诗词故事我来说”报告。有的小组用柱状图呈现小学课本中四季古诗数量,发现春天题材最多,感叹古人对春日的偏爱;有的小组分析古诗题材,发现“思乡”类占比近半,结合美术课中《静夜思》诗配画活动,感悟古人的乡愁情怀。有的小组从折线图中发现一到六年级古诗学习数量逐渐增多,验证了知识积累循序渐进的成长规律……学生们的项目报告融入美术创作、AI优化的诗词小剧场等创意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生动展现跨学科学习的丰硕成果。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本项目实践可知,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信息科技课程注入新活力。它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助力学生突破壁垒,提升逻辑分析、创意表达等综合素养,推动全面发展。尽管当前面临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资源整合困难等挑战,但随着教育探索深入,未来将通过优化师资培训、创新资源开发等,精准学生多元需求,实现其进阶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蕾.践行新课标:跨学科学习计算思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9):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