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儿童“语用”经验生成的小学读写联结教学例谈

作者

宋芳英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215299

【摘要】儿童语用经验即儿童语言运用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味语言内涵、体验语言生长、习得“语用”规律、积累“语用”经验,才能让学生获得自由读写的智慧。该文探讨指向儿童“语用”经验生成的读写联结教学策略,优化儿童读写联结教学方法,实现读写融合,相辅相成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终达成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儿童“语用”经验;读写联结教学;小学语文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重知识轻运用。过分强调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读写分离。很多时候读写严重脱节,出现了“读写两层皮”,致使学生语文水准不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的后果,是学生难以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经验迁移到写作中。三是忽视儿童“语用”经验。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指向儿童“语用”经验生成的小学读写联结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联结是心理学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结,就是把两个以上事物结合在一起。读写联结,就是把阅读和写作联结起来,强调以读促写。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能够使学生感悟语言的奇妙,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写作是语言的输出,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可以说,读写联结是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之一。

一、创设阅读的真实语境,点燃学生的写作动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语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结,是点燃学生写作动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不吐不快"的学习闭环,使写作成为真实语境中的自然产物。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半径出发设计语境,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支点。

(一)基于文本的语境重构。需要遵循“感知—实践—创造”的递进逻辑,通过分层设计、多元评价及师生共建,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从“会读”到“善写”、从“语言运用”到“思维发展”的素养提升‌。一是生活化场境迁移。在童话类课文《蜘蛛开店》教学中,设计"帮蜘蛛设计新广告牌"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社区店铺招牌观察经验,进行创意写作。古诗《村居》教学时,组织"寻找春天的朋友圈"活动,让学生用现代社交语言改写诗意。二是跨媒介情境创设。教学《海底世界》时,先播放BBC海洋纪录片片段,建立视觉印象,再开展"海洋馆解说员"角色扮演写作。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模拟真实生活中的"阅读药品说明书→撰写服药提醒便签"流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如“我的周末”、“校园趣事”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语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开展“语用”实践活动,组织辩论、演讲、戏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把控语境真实性,避免"伪情境",比如让农村学生写星巴克体验。

(二)基于语境的读写步步推进。需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通过步步推进的方式,将语言学习融入具体情境,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以三年级《荷花》教学为例,共三步。第一步,语境激活。带入清香荷塘音乐。发放“荷叶形观察记录卡”。第二步,具体感知。用丝绸模拟花瓣触感。角色扮演“风中摇曳的荷花”。第三步,语用聚焦。圈画文中“冒”、“饱胀”等动态词语。对比学生习作《校园樱花》的动词使用。第四步,语境迁移。创设“植物选秀大会”情境:A.荷花组,用课文写法自荐;B. 樱花组:模仿创新表达。第五步,作品发布。制作“会说话的花草”电子绘本。开展"最美植物代言人"评选。基于语境的读写步步推进,需要摒弃“表演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讲授转向互动生成。例如,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本秘妙,而非机械灌输‌。‌教师需系统掌握语境理论,如语境对词义的限制与补充作用。灵活运用读写结合技巧,例如情境还原、共情代入等,实现语言训练与审美体验的融合‌。关键在于保持语境的真实性与交际价值,让每个文字都产生实际交流意义。

二、推动学生认知正向迁移,促进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

小学阶段的“读写联结教学”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认知迁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图式可正向迁移到写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通过读写双向互动,可以构建知识与意义。

(一)写作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生读中学写的首选途径。仿写,顾名思义,就是模仿范文练习写作。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刘知几在《史通》的《模拟》一节中,写到“模拟”是写作的人效仿他人作品,从而取长补短的必要手段。教师需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把握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语用”经验,积累“语用”经验,从而准确、生动、严密地运用语言。进行梯度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段落开始,逐步过渡到仿写篇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句子级,比如仿写《荷花》中的通感句式。段落级,比如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结构。篇章级,比如参照《小木船》的友情叙事模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供仿写的课文有很多,仿写的前提是要对文章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等,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白鹭》教学活动为例。该课文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分层次展现了白鹭的美。在赏析《白鹭》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读写训练学习任务,请学生结合课文对白鹭的描写方式,任选一种飞禽加以仿写训练。为了使学生把握仿写的精髓,提炼白鹭之美以及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鉴赏方法,疏通仿写思路。首先,课文第一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而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句,构成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这一手法可以沿用至学生仿写训练中。学生能通过仿写“首尾呼应”式语段来掌握“首尾呼应” 的写作技法,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种仿写要求学生在理解、把握该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写出在形式上与该课文相似又具有个性的作文。仿写训练要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各种写作知识及表达方法,都可在仿写练习中加以运用。仿写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抄袭。仿作中既要借鉴课文的写法,又要发挥独创精神。

(二)“留白”让读写迁移。在统编版教材中,经典文章随处可见,作者经常会用“留白”的方式带给读者无限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文本的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自己的“语用”经验,想象补白,读写联结,就能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桂花雨》有这样一句话:“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用得传神精妙。这么好的词,怎样让学生补白想象呢?于是我便问“全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中,怎样浸呢?你们能说说这个画面吗?”学生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着小手,根据他们的“语用”经验表述着“头发丝里,衣服内里,每一寸肌肤都是桂花的味道;风里是桂花香,雨里是桂花香,土里还是桂花香,呼吸的空气都是桂花香;煮的菜里是桂花香,吃的饭里是桂花香,喝的水里还是桂花香,甚至做的梦里都是桂花香……”你一句我一句,学生们的“语用”经验让“浸”字有画面感。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把这些写成片段,一个“浸”字就让他们内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桂花的喜爱深入骨髓。

三、关注儿童“语用”经验,尊重儿童读写差异

儿童“语用”经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低年级:具象思维主导,需要实物关联,依赖生活经验,以口语化表达为主,如"我的小狗像毛球"。中年级:逻辑萌芽期,喜欢分类比较,初步掌握书面语结构,但逻辑性不足,如日记中的"然后…然后…"串联。高年级:抽象思维发展,能处理复杂隐喻,开始有文体意识,但语言准确性有待提升,如议论文中"我觉得…因为…"。教师尊重学生这些特征与差异,更有利于儿童“语用”经验的生成。

(一)激活儿童“语用”经验。儿童“语用”资源库由三个类别构成。第一类,生活经验。通过家庭、社区、校园与自然观察积累,家庭“语用”基于日常对话与家庭叙事风格。社区“语用”基于方言使用与邻里交际模式。第二类,媒介经验。通过动画、绘本、网络语言、短视频语言积累。第三类,文化经验。通过方言、节日与民俗表达积累。教师应当重视激活儿童这三类“语用”经验。激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用“三层”提问激活。A.记忆层:《秋天的雨》中哪些颜色词是你在公园见过的?B.联结层:如果用奶茶口味形容这些颜色,你会怎么比喻?C.创造层:为你喜欢的季节设计"感官盲盒",包括视觉、嗅觉与触觉描写。第二种方法,用生活化改写激活。如将古诗《小儿垂钓》改编成“抖音短视频脚本”,把《蜜蜂》的实验过程写成“亲子厨房说明书”。儿童“语用”经验还存在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城乡语言差异,如“广场”与“晒谷场”的意象差异。多语言环境差异,儿童需要进行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接纳儿童语言表达中的不完善之处,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二)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教师需要重点反思:是否在仿写任务中保留了儿童个性化表达空间?同样仿写《祖父的园子》,是否允许出现“电竞园子”、“超市乐园”等变体?读写联结是否建立了“经验桥”?从课文《纸船和风筝》到写作《吵架和好的N种方式》是否激活了儿童真实社交经验?为此,教学《祖父的园子》时,实施四步差异教学法。第一步,经验唤醒。采用选项式预热:A. 分享自家菜园与阳台植物照片;B. 观看都市农场纪录片片段;C. 绘制想象中的秘密花园。第二步,文本解构。采用差异任务单。A.基础性任务单:圈画文中10个动植物名称。B.发展性任务单:分析“愿意...就...”句式的表达效果。C.创新性任务单:比较萧红与其他作家童年描写的异同。第三步,写作迁移。采用多模态输出选择。A.文字类:仿写“我的快乐天地”。B.图画类:设计“记忆地图”并配解说词。C.表演类:编排“童年情景剧”剧本。第四步,反馈调整。在此,教师需要伴随三维评估。A.语言发展评估:是否突破原有表达水平? B.经验整合评估:是否联结个人生活? C.文化适应评估:是否尊重个体背景?四步差异教学法,将儿童的语言生活经验作为核心资源,通过“最近发展区”精准搭架,使读写联结从“教学要求”转化为“表达需求”,最终实现“人人能写,写有不同”的“语用”素养目标。

指向儿童“语用”经验生成的小学读写联结教学,能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提升其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能够将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指向儿童“语用”经验生成的小学读写联结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实现从“文本解码”到“意义编码”的自然过渡,通过持续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循环,最终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学效果,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