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和理论创新

作者

孙宁泽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志码:A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执政软实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行动的根本准则。

人民是党做工作、干事业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2]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观点,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怀。系统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对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习近平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这一使命而生,并以高度的自觉意识承担使命、履行使命的。这种对使命的自觉认定与履行是由共产党的政党基因决定的,是我们党执政的深厚根基之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关键是争取民心。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必须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所在。

2.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彰显

习近平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区别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现代化不是一部分人、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坚持让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

3.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滋养,在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思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始终不变,倾力破解这一时代课题,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方向,找到了新出路。

4.为世界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中国共产党不仅仅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还将“中国梦”和“世界梦”有机结合起来,为世界谋大同,为实现人类解放,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给世界上其他希望保持独立发展的国家指出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吸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人民思想的探索经验,是扎根中华大地的民本文化发展土壤,是百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是对西

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扬弃,蕴含着深厚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力量源泉。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其他学说的本质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所在。人民群众概念所要表达的,不是人生之为人的自然生物类别,而是一种政治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认识论看来,人的本质总是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关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所有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社会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将人民视为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视为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治国理政方针政策,明确指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前提下,不断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一百年的重要时刻,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脱贫攻坚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追求的生动体现。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 100 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历程矢志不渝、贯穿始终,已积淀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成熟经验,并转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坚韧持久的执政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以来的执政史从头至尾书写着两个大大的字——“人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多次会议报告和文章阐释人民与革命、人民与建设、人民与党的关系,其思想逐渐成熟,影响日益扩大,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的“以是否合乎人民意愿为一切工作标准”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标准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江泽民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将“对人民是否有利”作为坚持和反对的分界线;胡锦涛的“以人民为国之根本”阐释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高度凝练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复兴时期,习近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熔铸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伟大实践之中,依靠人民推动并形成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使这种理念成为一种软实力资源。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结合人类总体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我国具体国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的问题,彰显我们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主体推动会发展进步,同时,人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即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教育环境、医疗条件以及自然环境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直观的需求;更加高效的工作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居住保障都是我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更好的生活水平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标。[7]

习近平总书记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动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把握时代命脉,解答时代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提供行动指南。精准把握历史规律,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保持党和政府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其一,科学解答民族伟大复兴问题,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的伟大职责,要激励全体人民共筑中国梦。其二,科学解答和平发展问题,协调统一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使全体人民达成利益共识,促进人类社会开辟和平发展新道路。其三,引领时代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倾听人民呼声,解决人民合理诉求。[8]

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一种适应新时期发展而提出的重要理论,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重大理论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包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立场、能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等的价值意蕴。

1.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人的活动作为历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旨归。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则坚持要实现人民作为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辨证统一,一切为了人民强调的是人民作为目的价值,一切依靠人民强调的是人民作为工具价值,两者要实现辨证统一。

2.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体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等相关思想理论,习近平关于人民的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不再只注重人民的利益、权利和情感需要,更注重人民的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置于一切发展的中心位置,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中,这一理论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理论推向了更新的高度。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

在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一切工作的基本价值立场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深刻体现出社会主义这个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表现出这一基本价值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基本立场向世界人民昭示中国的发展目的,“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基本问题。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的成功实践不断凸显“为人民”思想的实践价值。

4.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磅礴力量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各种国内外风险和挑战,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必定要有强大的合力。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更为重要的是要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党要紧紧地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首先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要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最后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其能充分汇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始终是我们党执政最深厚的基础、最大的底气。[9]

党的领导是汇聚起人民群众众多力量的最根本保证,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始终维护凝聚在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的周围,坚持党的领导汇聚起人民力量。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汇聚起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0]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因而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秉持这样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推出一系列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积极举措,为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作出中国贡献,也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作出中国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2-09-01(1).学,2020.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高巍翔,余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7]黄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J].红旗文稿,2022(15):34-37.

[8]孙勇,孙熙皓.在历史视界和时代赓续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2):6-10.

[9]刘世炜.深入挖掘古典名句的时代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4):110-116.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