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研究
欧月连
广东省云浮市第一中学 5273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德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当前,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初中德育课程,打破二者“各自为战”的局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初中德育课程存在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核心素养培育;同时,核心素养在德育领域的落地缺乏明确路径,导致育人目标难以精准实现。
一、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
(一)德育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
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维度下的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等素养,与初中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德育课程并非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校园礼仪规范”“社会热点道德分析”“红色故事学习”等系统教学内容,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具体、可感知的场景。例如在讲解“国家认同”时,通过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成果、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为,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依托。
(二)核心素养为德育课程优化提供方向指引
传统初中德育课程常存在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等问题,比如部分教材仍以“抽象道德原则”为主,缺乏对学生日常交往、网络道德等现实问题的指导。而核心素养强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恰好为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坐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可推动德育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成长需求,如针对“健全人格”素养,增加“情绪管理技巧”“同伴矛盾化解”等内容;教学目标也能从“让学生知道道德知识”转向“让学生具备道德判断与实践能力”,促使德育课程从“知识传授型”向“素养培育型”转型,显著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融合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与核心素养的系统性衔接
当前部分初中德育教材内容仍以理论知识堆砌为主,未充分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性重构。以“责任担当”素养培育为例,教材往往仅简单提及“责任的定义”“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却未设计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相关的实践内容,既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承担“班级值日生责任”“小组合作责任”,也未涉及“社区志愿服务”“公共秩序维护”等社会层面的责任实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衔接”的内容设计,导致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呈现“两张皮”状态,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教学方法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
多数初中德育课堂仍停留在“教师讲授 + 学生听讲 ;+ 课后背诵”的传统模式,课堂缺乏互动性、体验性与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核心素养培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与“能力迁移”,而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机会。例如在“健全人格”素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上,仅通过教师讲解“人际交往原则”,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倾听技巧”“换位思考方法”;在“劳动意识”素养培育中,仅靠课堂讲解“劳动的意义”,无法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这种单向灌输式教学严重制约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三、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课程内容,搭建二者融合的内容体系
以核心素养三大维度为框架,对初中德育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实现“素养要求”与“课程内容”的精准对接。在“国家认同”素养方面,突破传统“历史事件罗列”的模式,增加“红色文化进校园”“国家科技成就案例分析”“家乡发展变迁调研”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的认知;在“劳动意识”素养方面,融入“校园绿植养护”“班级卫生管理实践”“社区公益劳动体验”等模块,将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知识点与可操作的实践任务,形成“理论 + 实践”双驱动的内容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推行“情境教学 :+ 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道德辩论等情境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道德问题,例如围绕“诚信”主题,创设“商店找零多给了怎么办”“考试时同学请求帮忙怎么办”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诚信准则;在课外,依托校园社团、社区实践基地,组织“敬老院志愿服务”“环保宣传活动”“红色基地研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践行核心素养,如通过社区助老服务培育“责任担当”素养,通过环保活动强化“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初中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德育课程为核心素养提供培育载体,核心素养为德育课程优化指明方向。当前二者融合仍面临课程内容衔接不足、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需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路径推进融合实践。未来,还需进一步关注融合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建设,比如构建“过程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德育评价机制,持续完善融合机制,不断提升初中德育课程的育人实效,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钰杰.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创新构建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25):17-20.
[2]王丹.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3,(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