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杨柳风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 浙江淳安 310000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文化产业的业态与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革。本文聚焦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剖析高校就业服务现状与挑战,提出基于“产教协同”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旨在填补人才供需协同机制研究空白,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与文化产业升级有效对接。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就业服务体系;人才供需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积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部署。文化产业在“数智”赋能下,优化了经济结构,提升了文化产品竞争力,创新了文化表达方式。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46万人,比上年增长11.4%2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意义​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势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高校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上还存在落后。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形式上还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缺乏扎实的文化理论训练和硬核的商业技能,难以及时响应行业前沿对人才的需求。3深入探究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协同机制两者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实现高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数字化转型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重构​

(一)产业变革加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文化生产领域已从传统的专业生成内容模式逐渐向用户生成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模式转变。人们无时不看、无处不看的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利用一键生成AI创作等方式,吸引大量用户体验数字技术,丰富文化生态,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内容生产更加高效、多样化。甚至在许多消费场景中,消费者也越来越接触到沉浸式体验与数字化服务,例如迪士尼乐园推出的沉浸式主题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可以说,现如今已实现“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4。

(二)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文化产业人才能力矩阵,对其核心能力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创意人才单一的专业背景不再适配业态融合趋势,而要具备数字内容创作能力、数据分析与运营能力,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等,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授技术工具(AI生成工具、大数据分析平台、虚拟引擎等)等内容,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三、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分析​

​2025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连续3年突破千万,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体。高校就业服务已成为各大高校做好高质量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也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1.政策导向:顶层设计与资源投入双重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强化就业政策供给,让毕业生“找得到、留得住、干得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引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作为新世纪以来首个专题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中央文件,《意见》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专业支撑。地方政府也同步推出区域性政策工具,浙江省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专业调整联动机制,江苏省“名校优生计划”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给予户籍、住房等倾斜性支持。这些“政策大礼包”有力吸引着毕业生返乡就业、就地择业。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协同与模式创新

为推进毕业生就业,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和学校全方位联动,合作项目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华为与72所高校联合建设的“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新兴合作模式也不断涌现,许多应用型高校响应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开设“微专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浙江传媒学院与无忧传媒合作开设“无忧班”,围绕新媒体综合体系内容,致力于输出高质量新媒体实操人才、潜在双语主播人才及新型短视频+直播概念人才。

(二)现存问题​

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存在专业性欠缺、精准度不足和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满足现实需求。

1.数字化渗透不足。

高校就业服务内容主要以传统就业指导为主,学校大多组织开展招聘会、职业规划大赛等,也会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服务方式也多为信息单向传递,学校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讲座,学生被动接收,缺乏精准匹配机制,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2.就业指导专业性、针对性欠缺。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精细化、专业性的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5。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基本上由辅导员承担相关工作,而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可能导致指导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态多元化,学生需求呈现明显分层,考研群体需要学术指导,创业群体渴望政策扶持,慢就业群体亟需心理疏导。但多数高校仍采用标准化服务模式,针对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毕业生)的“一人一策”尚未普及。

四、协同发展路径构建​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业态融合加速,文化产业实践性强、创新要求高、跨领域融合深,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构建协同发展路径。

(一)机制设计:供给平衡,优化人才结构​

数字化转型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人才存量不足、创意人才技能不足等问题使得供给与需求出现两极分化。动态适配性要求建立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在数据驱动原则下,构建“人才需求雷达系统”,便于高校根据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就业服务。同时,构建人才供需数字孪生系统,设立二级学院就业服务工作室,通过对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和高校人才培养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工作室协助精准匹配人才,让更多学生进入一线行业实践。

(二)模式创新:跨专业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应当以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为导向,内容设置需要对接职业标准,增设“文化科技融合”微专业,整合文化与科技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持续搭建“政府—高校—企业”数据共享平台,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推行“数字学徒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数字技能。

注释:

1.王经绫. “数智”赋能下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生产:逻辑重构与范式变革 [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6 (02): 116-125. DOI:10.19563/j.cnki.sdzs.2025.02.011.

2.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EB/OL].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6/t20230629_1940907.html,2023.06.29.

3.于钦明,孙国辉,闫朝升,等.数智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人才培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35):91-95.

4.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8.

5.毕欣.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14-117+121.

杨柳风(1999.3),女,汉族,浙江淳安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