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作者

左鹏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整合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育的成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系统性整合,导致内容碎片化、与学生生活脱节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深入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核心素养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明方向

核心素养体系中,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要素,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核心素养明确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具体方向,让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品格塑造和能力提升,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指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涵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涉及道德、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知识。这些教学内容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提升道德修养,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成为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教学内容整合是连接核心素养与教学的关键纽带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实现,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若不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也无法高效对接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内容整合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让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成为连接核心素养与实际教学的关键桥梁。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单个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内容呈现碎片化状态。例如,在讲解不同单元关于“规则”的内容时,没有将家庭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无法形成对“规则”的整体认知,不利于核心素养中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的系统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实用性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生活化教学,但在实际内容整合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所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比如,在讲解“社会服务”相关内容时,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介绍,没有结合学生身边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际案例进行内容拓展,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影响了核心素养中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培育效果。

(三)学科间内容整合缺失,协同育人效果弱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多学科协同发力,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大多局限于本学科内部,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缺乏有效衔接。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素养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国家历史、文化等内容,却未与语文课程中的爱国诗词、历史课程中的国家发展历程等内容进行整合,无法形成育人合力,难以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国家认同的内涵,影响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一)依据核心素养目标,构建系统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入研读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中各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为例,教师应将教材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校园规则、社会公共秩序等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通过构建“法治认知—规则遵守—法治实践”的教学内容链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对法治的基本认知出发,逐步过渡到遵守社会规则,最终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法治素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而在系统有序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讲解“家庭责任”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拓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家庭沟通等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设计“我的家庭责任清单”等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感受到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如分担家务、关心家人等,从而在实践中理解家庭责任的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使核心素养培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承担责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加强学科间协同,推动教学内容跨学科整合

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合作,挖掘不同学科中与核心素养培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例如,在培养“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时,可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古文,美术课程中的传统绘画、手工,音乐课程中的传统戏曲等内容相结合,整合形成“文化认知—文化体验—文化传承”的跨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充分认识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关联,正视当前教学内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系统化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科间协同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策略。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整合,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好地承载核心素养培育的使命,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时代新人。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教学内容整合的创新方法,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发展,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J].新课程,2025,(24):133-136.

[2]吴道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5):22-24.

[3]吴高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5,(2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