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体育游戏对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作用及教师引导方法探讨
周瑞荣 李沛桐
商洛学院 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研究聚焦户外体育游戏对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塑造,探索教师有效引导路径。游戏里幼儿投身团队协作与竞争,在互动中学会守规、尊重他人,教师把握时机介入指导,推动幼儿理解并遵循规则。实践发现,新颖体育游戏吸引幼儿,提升其规则意识,改善集体生活表现,教师引导策略贯穿全程,如同纽带,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筑牢根基。
关键词:户外体育游戏;中班幼儿;规则意识;教师引导;行为规范
引言: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如破土新芽般悄然生长,户外体育游戏恰似一座充满魅力的成长乐园,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在紧张刺激的障碍跑、欢乐有趣的两人三足活动中,幼儿尽情释放活力、锻炼体能,也在与同伴的嬉笑玩闹、相互配合及竞争对抗里,逐步体会到规则对于集体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性。游戏虽好,单凭它却难以让幼儿规则意识茁壮成长,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如同温暖阳光,教师需根据每个幼儿的独特个性与认知特点,运用情景模拟、榜样示范等多样策略,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游戏规则,将遵守规则转化为自觉行动,助力其社会行为健康发展,于学前教育范畴内,挖掘体育游戏培育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路径,已然成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户外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培养问题
户外体育游戏给幼儿真实环境,互动中锻炼规则意识,幼儿于体育游戏里,借身体运动和团队互动感受规则重要性,游戏是体能锻炼,也是社会规则实践场所。集体活动时,幼儿守游戏规则,学会与人合作竞争,影响其社会行为和心理发展,幼儿对规则理解常停于表面,实际中难自觉遵守,规则意识的形成需长期过程 。
游戏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养成,依赖对规则的察觉吸收与慢慢转化,要是规则界定模糊,执行不够严格,幼儿就容易迷糊,对规则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在户外体育游戏里,培育幼儿规则意识存在实际困难。许多游戏即便设置了基础规则,可幼儿对这些规则的适应能力较弱,常常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个性,在需要竞争与合作的项目中,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并不稳定,极易被个人情绪或利益影响,进而忽视规则约束 。
幼儿理解内化游戏规则,既需理论指引,更要多次实践与亲身感受才能领悟,教师引导在此过程意义重大,教师以有效示范、引导和反馈,助幼儿明白规则深层含义,用正面鼓励与适度惩戒强化规则执行,规则意识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户外体育游戏里培养规则意识,不只是制定规则,更是靠教师及时引导与实操,让幼儿在活动中切实体会规则存在,以及其对集体协作、规范个人行为的关键作用。
二、教师引导策略在幼儿规则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幼儿规则意识养成,教师发挥核心作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在跑跳、协作等身体活动里融入集体,教师引导绝非单纯把控游戏节奏,更是幼儿领会、吸收规则的关键路径,引导策略需契合幼儿特点,依据游戏场景随机应变——接力赛时强调秩序,合作游戏中侧重配合,以此推动幼儿从记住规则条文,逐步深入理解行为规范内涵。教师观察幼儿表现时需敏锐,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用语言提醒、动作示范纠正,同时以表扬、奖励等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规则认知,主动接受并认同规则,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的转变 。
规则引导不仅规范游戏动作,更深度塑造幼儿情感认知与社会观念,当幼儿游戏中出现越界行为,教师除快速指出错误,还需用温和话语、肢体语言和生动表情,让幼儿直观体会规则存在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思考,用积极肯定增强参与感,组织同伴间的互动讨论,引导幼儿主动剖析行为对错,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意识到规则的边界,还能将规则意识迁移到日常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遵守规则的行为模式,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游戏开展时,教师同时承担引领者、监督者与合作者多重角色,从幼儿跑动嬉戏、互动配合的表现里,教师能敏锐捕捉到规则认知的差异——有的孩子懵懂不知界限,有的已显露出自觉遵守的意识,教师根据现场状况灵活应变,通过示范演示讲解规则要点,用温和提醒纠正不当行为。优质引导使幼儿在反复游戏中理解规则内核,逐步形成稳定行为模式,借助模拟家庭、超市购物等趣味情境,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仿践行规则,潜移默化培养集体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凭借这种精准且连贯的引导策略,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养成过程中持续发力,助力其在实践积累中建立行为规范,逐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效的教师引导方法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幼儿规则意识培育进程里,教师引导手段的优劣直接关乎成效,日常指引与策略实施同等重要,多样引导方式深度塑造幼儿对规则的认知图景,教师精准把握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灵活切换各类方法,促使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切实融入日常行为与思维模式。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极具价值,幼儿化身医生、店员等角色,在模拟场景里亲身经历规则约束。过程中,他们既要依循角色规则完成任务,还需与同伴协同互动,于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规则对群体活动的意义,自发形成责任意识。
游戏实践中,教师语言引导的力量不容小觑,教师借简洁直白的话语,把规则关键内容清晰传达给幼儿,让抽象概念变为切实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引导时,教师密切留意幼儿表现,幼儿依规行动就及时给予肯定,一个微笑、一句“真棒”都是鼓励;发现违规行为,即刻温和指出,细致说明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对,引导幼儿主动探寻正确做法,在这种有鼓励有引导的互动交流中,幼儿反复尝试、思索,对规则的理解逐步加深,规则意识也在一次次互动反馈中愈发牢固 。
小组合作成为教师培育幼儿规则意识的得力方式,在小组活动中,幼儿需携手完成搭建城堡、接力竞赛等任务,这个过程既是对其遵守规则能力的锤炼,也悄然滋养着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期间,幼儿在互动中观察同伴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也留意到彼此配合的疏漏之处,由此主动调整自己的行动节奏与方式,让个人行为更好地贴合集体活动的规则框架。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时而用手势引导分工,时而以提问启发矛盾化解,帮助幼儿在合作与竞争交织的氛围中找到平衡,幼儿在这样的活动里,规则意识逐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引导方式的实践,使幼儿真正懂得规则、践行规则,有力推动其社会化进程 。
结语:
幼儿教育中,规则意识培养是幼儿迈向社会化的关键一步,户外体育游戏为教师提供了绝佳契机,借助多样引导方式,助力幼儿领会规则并将其融入内心,从而养成守规习惯。教师运用合理引导策略,能让幼儿在游戏里感受规则价值,增强集体观念,提升社会适应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要留意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调整方法,以此达到最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丽. 幼儿园户外活动对儿童行为规范的影响研究[J]. 幼儿教育研究,2019,40(5):45-48
[2] 陈立华.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 学前教育学报,2020,34(3):32-35
[3] 李萍,赵婷婷. 幼儿园体育游戏对孩子行为规范发展的作用[J]. 学前教育,2018,25(2):59-62
周瑞荣(2004.12),女,汉族,陕西商洛人,学历:本科大三在读学生
李沛桐(1997.9),男, 汉族,山西忻州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思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