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特色与儿童发展需求的园本课程构建实践
谢艳芬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湖幼儿园 512700
东湖幼儿园“健悦”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开发逻辑,源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国家政策的精准对接、对儿童现实发展的敏锐回应,以及对园所管理与教师成长的系统统筹,形成了一套既有根基、又具方向,既富温度、又显特色的课程开发路径。课程开发初期,园方深入挖掘乳源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资源,特别是以林砺儒先生的教育思想为精神内核,将“生活化、游戏化、科学化”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强化课程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底色。同时,课程紧紧围绕《纲要》《指南》《若干意见》《评估指南》等国家核心政策文件展开,通过生活化、发展性、育人化和高质量实施等多维度落实政策要求,确保课程设计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在聚焦儿童发展方面,课程针对“幼儿沉迷手机”与“传统文化认知薄弱”两大现实问题,通过延长户外活动、强化同伴互动、开展亲子共育以及融入国学与传统节日教育等举措,实现了对幼儿身体健康与文化认同的双重促进。此外,在园所层面,“健悦”课程作为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与园所理念、教育目标、办园宗旨高度契合,实现了课程、管理、文化三者的协同统一;在教师发展层面,通过政策培训、教研沙龙、项目负责制与课程反思机制的推进,使教师在真实的课程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构建起“以课促教、以教促研”的良性循环。
二、东湖幼儿园“健悦”课程的实践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三大健康活动”体系:全方位守护幼儿成长
1. 心理健康活动:培育积极心态与社会适应力通过“情感认知—情绪管理—社交能力”三阶设计,夯实幼儿心理基础:
情感认知启蒙:开设“情绪绘本馆”,精选《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结合“情绪瓶”(彩色小球对应不同情绪)让幼儿直观表达感受;组织“情绪小剧场”,幼儿演绎“生气时如何冷静”“难过时如何求助”,理解情绪多样性。
情绪管理实践:设置班级“情绪疏导角”,投放“解压玩具”“情绪日记画纸”,幼儿可自主释放压力、记录心情;定期开展“情绪分享会”,收集幼儿“赶走坏情绪的方法”(如户外跑步、拥抱老师),整理成“情绪小妙招”海报供全员学习。
2. 身体健康活动:打造“运动+习惯”双养模式围绕“增强体质、培养习惯”,结合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设计分层活动:
户外体育大循环创新:划分“平衡、跳跃、钻爬、投掷、奔跑”五大功能区,设计“闯关路线”:平衡区设“木质平衡木”“轮胎桥”,跳跃区摆“彩虹跨栏”“蹦蹦床”,钻爬区搭“隧道爬网”,投掷区供“软球、飞盘”,奔跑区规划“障碍跑道”。幼儿佩戴“闯关手环”,完成挑战获“星星贴纸”,集满兑换“运动小勋章”;教师动态调整难度,如为平衡弱的幼儿加“防护扶手”,为能力强的幼儿增加“持球过平衡木”挑战。
健康习惯渗透:运动前引导幼儿“做热身操、检查着装”,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运动后组织“饮水比赛”“学习擦汗方法”;开设“健康饮食小课堂”,通过“食物金字塔”绘本、“制作水果沙拉”让幼儿理解“多吃蔬菜、少吃零食”的重要性;发起“睡眠打卡”,家长记录幼儿睡眠时长,教师分享“睡眠与生长”科普,助力养成规律作息。
3. 绿色健康活动:构建“认知—实践—认同”生态链结合高新区“绿色”定位,让幼儿在互动中树立环保意识
绿色认知启蒙:开展“自然课堂”,带领幼儿观察“绿色长廊”(绿萝、常春藤)、“屋顶农场”(蔬菜、花卉),用“植物生长日记”记录变化;观察蝴蝶、蚂蚁等小动物,理解“生态平衡”;阅读《垃圾去哪儿了》等绘本,表演“垃圾分类”短剧,认识污染危害与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实践行动:组织“环保小卫士”活动:园内开展“垃圾分类大挑战”(模拟垃圾投放),农场参与“播种、浇水、收获”,收获的蔬菜用于“幼儿园厨房”制作餐食或捐赠社区养老院;走出园区参观绿色工厂,观察污水处理、太阳能发电,直观感受“绿色创新”价值。
绿色认同培养:举办“绿色创意节”,幼儿用塑料瓶做“小花盆”、纸箱搭“城堡”、旧报纸制“服装”,举办作品展;发起“绿色生活承诺”,幼儿在“承诺卡”画“随手关灯”“爱护小草”等小事,贴于“承诺墙”,通过“绿色小标兵”评选强化环保认同。
(二)“四大快乐活动”体系:多维度激活幼儿潜能
1. 劳动乐活动:让劳动成为“看得见的成长”
构建“自我服务—班级服务—校园服务—家庭服务”四级体系,培养劳动习惯:
自我服务奠基:按年龄段设“劳动清单”:小班学“穿脱衣物、整理玩具”,中班练“洗手擦桌、整理书包”,大班掌握“系鞋带、清洗小毛巾”;通过“穿衣比赛”“整洁小达人”评选、“劳动技能考核”,强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意识。
班级服务实践:设立“班级岗位”(餐具分发员、图书管理员、植物保育员),幼儿自主报名轮流任职。如“植物保育员”记录植物生长、及时报告问题,“卫生监督员”提醒同伴“归位物品、不扔垃圾”;定期开展“岗位分享会”,幼儿讲述“照顾小苗长出新叶”等故事,感受劳动成就感。
校园服务拓展:每月设“校园劳动日”,幼儿分组清扫操场、擦拭滑梯、修剪绿植、督导垃圾分类;管理“校园小农场”,收获蔬菜后参与“洗菜、制作蔬菜饼”,体验“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部分蔬菜捐赠养老院,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庭服务延伸:发起“亲子劳动打卡”,提供“帮扫地板、捶背、整理房间”等任务清单,家长拍摄视频分享至班级群;每周评选“家庭劳动小明星”,在“劳动成果展”展示幼儿故事,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劳动教育协同。
2. 学习乐活动:让知识在“趣味中生长”
打破学科界限,围绕“传统文化、科学探索、语言表达”设计游戏化活动:
传统文化浸润:打造“国学+节日”双轨课程:国学启蒙中,小班学“三字经拍手歌”“古诗吟唱”,中班练“传统礼仪”(拱手礼、餐桌礼),大班演“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节日活动中,春节“写福字、剪窗花”,元宵节“做灯笼、猜灯谜”,清明节“绘英雄卡片、听革命故事”,端午节“包粽子、赛玩具龙舟”,中秋节“做月饼、赏月亮”,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3. 生活乐活动:让课程“回归幼儿生活”
基于“生活即教育”,设计“项目式主题活动”,让幼儿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深度学习
“幼儿园的一天”主题(小班):针对适应需求,开展“参观幼儿园”(了解厨房、保健室功能)、“绘制幼儿园地图”(标班级、操场位置)、“制定班级规则”(讨论“如何友好相处”“保持整洁”),帮助幼儿熟悉环境、适应集体生活。
“美味午餐”主题(中班):围绕饮食健康,组织“参观厨房”(看厨师备餐)、“食材准备”(择菜洗水果)、“设计菜单”(按营养均衡选主食、蔬菜、汤品)、“品尝评价”(分享“午餐优点”“改进建议”),让幼儿了解食物制作,树立“不挑食、不浪费”意识。
“我的生日”主题(大班):结合生日兴趣,开展“生日策划”项目:讨论“需准备蛋糕、礼物、游戏”,制作“邀请卡”,布置场地(吹气球、贴彩带),设计“抢椅子”等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如“气球不够时用彩纸做纸花补充”,提升生活规划与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分享“生日感受”,深化体验。
4. 游戏乐活动: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环境、材料、支持、回顾”四维度保障游戏质量
多元游戏环境创设:除班级常规区域外,设“七大户外自主游戏区”:角色扮演区(小医院、小超市,投医生服、收银机)、建构区(积木、纸箱、轮胎)、美工区(颜料、黏土、废旧材料)、益智区(拼图、棋类)、科学区(放大镜、天平)、阅读区(绘本、靠垫)、户外探索区(沙池、水池、种植园)。各区域贴“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如“建构区轻拿轻放”),确保游戏有序开展。
层次性材料投放:按年龄段适配材料:建构区小班投“大尺寸积木”,中班加“管道积木”,大班增“机械积木、瓶盖”;美工区小班用“安全剪刀、粗彩笔”,中班添“黏土、彩纸”,大班供“剪刀、胶水、废旧布料”。材料以“低结构”为主,如轮胎可当“小推车”“小房子”,鼓励幼儿自主创造玩法。
游戏支持与引导:教师以“观察者、支持者”角色参与,不干预幼儿游戏,仅在需要时介入:如幼儿因“角色分配”争执,引导“轮流扮演”;游戏材料不足时,启发“用其他物品替代”(如用积木当“手机”)。同时保障“充足游戏时间”,每天预留 1.5 小时自主游戏时段,让幼儿深度投入。
游戏表征与回顾:游戏后组织“表征分享”,幼儿用绘画、语言描述“游戏内容”(如“我和同伴搭了会发光的城堡”);教师记录幼儿分享,梳理“游戏中的问题与经验”(如“搭城堡时积木倒了,下次可先搭稳底部”),为后续游戏提供支持,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游戏水平。
三、结语
东湖幼儿园“健悦”课程通过“三大健康活动”与“四大快乐活动”的完整设计,将地域特色、政策要求与儿童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健康+快乐”的特色育人模式,既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也为新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未来可进一步跟踪课程实施效果,结合幼儿反馈与时代变化优化内容,推动园本课程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