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梅戏《红灯永照——生命的承诺》舞美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柴高伟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安庆 246052

摘要:本文以黄梅戏实验剧目《红灯永照——生命的承诺》为例,分析舞美设计中如何通过“小元素”承载“大主题”,体现红色主题小型剧目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戏剧教育融合的新思考。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载体,舞美设计聚焦“沧桑厚重”的视觉表达:通过背景石墙沉重斑驳突显革命征程的艰辛与岁月痕迹,动态投影与静态装置虚实相生构建时空纵深,明暗交错的灯光语言隐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四小一无”(小投入、小剧场、小团队、小演员、无名气)的创作条件下,教师引导学生团队以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利用可变形模块化舞台拓展空间层次,以烈士遗物“一封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为核心意象贯穿全剧,通过石头褶皱肌理的多义性运用暗喻历史褶皱中的生命力量。实践表明,这种“微缩式创作”模式通过符号提炼、技术融合与情感共鸣,实现了视觉震撼力与精神感召力的双重升华,既在有限场域中构建出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更在创作过程中培育了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能力,为戏曲艺术的校园传承提供了“小切口大情怀”的实践范本。

引言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掀起红色文化热潮与安庆籍革命烈士吴振鹏牺牲90周年纪念的双重背景下,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创编团队以“传承在地革命记忆”为使命,聚焦吴振鹏烈士“以生命守护信仰”的英雄事迹,启动黄梅戏《红灯永照——生命的承诺》(以下简称《红灯》)的创排工作。面对“革命叙事年轻化表达”的创作命题,导演向舞美设计提出挑战: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条件下,以视觉语言重构革命历史的史诗感?作为设计团队负责人,我怀揣对黄梅戏现代转型的思考、红色主题艺术表达的挑战,组建了一支由艺术设计、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及安庆师范大学舞美专业研究生组成的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实践共创,通过研读关于烈士的著作、烈士纪念馆影像等史料,最终以“安庆师范大学校史雕塑石墙装置”为切口,开展艺术构思。从道旁石墙提炼出“厚重斑驳”核心视觉母体和“凝固的时间”深层意义。在布景制作中,学生团队利用木条、三合板、泡沫板、泡沫条等材料搭建可重组装置,通过蒙太奇式空间调度,将监狱、街巷、当下星夜等多重场景浓缩于一方小小的舞台之上,以“微缩景观”映射大时代洪流。这一实践不仅以“轻量化制作”实现剧场空间的史诗化转译,更在“00后”青年与百年前同龄革命者的跨时空对话中,探索了红色题材戏曲的青春化表达路径。此外,该剧获得了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戏曲立项项目、另获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2023年学会奖——舞美设计银奖。

一、创作理念与视觉母题构建

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二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能否紧扣“一度”剧本的核心要义,在视觉呈现上契合剧目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至关重要。在《红灯》剧中,舞美设计团队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文献研究,并在吴振鹏烈士英勇就义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采风,寻找舞美视觉化元素的创作灵感。

1.1符号的凝练:小石块堆起巨石墙装置

王业宁曾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地投入。”我常在安庆师范大学新校区看见主道西侧的那座校史雕塑,该装置是由数十块石头错落有致的组合一整面大石墙而成,展示了安庆师范大学由国立安徽大学到今天的演变历程,也显示了今天的成果来自过去的点滴积累。这刚巧是本剧需要的视觉母体,即“以小见大”小石块堆积出巨石墙的沧桑悲怆、沉重凄凉、大义凛然……是无数革命先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道边石墙作为地域性革命记忆载体的符号意义,已经从具象的校史遗存到抽象的时间纪念碑,其斑驳、风化的肌理在《红灯》剧的舞台上转化为“历史点滴”的视觉语言。

1.2视觉重建:烈士群像

烈士群像在《红灯》剧中是由本校舞蹈系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和组合演绎而成,灯光将群像色彩染成古铜色,烈士子女小鹏通过跨时空的交流,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千万的革命烈士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勇于赴死的决心和行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身边倒下去,一座座丰碑在心中立起来,这就是舞美创作需要表达的形象和意义。

1.3视觉增殖:铁链

大篇幅场景描述是吴振鹏烈士在狱中与敌人抗争、周旋,所以舞台美术设计团队在南京雨花台也看到了复刻“监狱”的陈设,生活场景不能直接应用于舞台演出,要经历元素的提炼加工。本次设计提取具有代表意义的铁链元素,铁链的捆绑象征着监狱的束缚。此次也想简单的字面“以小见大”,把铁链放大十倍后,又粗又重的铁链在舞台上压迫感十足,舞台形象鲜明突出。铁链还出现在缠绕巨石一场,利用金石味道突出革命斗争的硝烟岁月。

1.4视觉罅隙:星空

舞美团队在布景监狱的铁窗后特意留出一片星空,浩瀚星空象征着监牢关押住的是革命者的肉体,却关不住他们自由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那片星空也寄托着烈士的哀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期望,让《红灯》剧中吴振鹏的心能穿越星海,燃起保存革命火种的新希望。

1.5视觉隐喻:红灯杂志组成的“钢铁长城”

《红灯》周刊作为吴振鹏烈士生前主编的革命刊物,不仅是传递革命火种的重要媒介,更成为该剧最具精神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舞美设计团队突破传统实体布景思维,将数百本复刻版《红灯》杂志封面进行数字化解构,制作出立体装置。当舞台逆光亮起时,“木刻”杂志在光影作用下形成虚实交错的视觉纵深感,既有“钢铁长城”的巍峨质感,又透射出文字背后燃烧的革命激情。这种“物质载体”与“精神符号”的双重叠加,既隐喻革命刊物铸就的思想堡垒,又暗合剧中“以笔为枪”的斗争哲学。

二、学生共创模式下的技术突围

2.1烈士群像:多维度构筑模式

在研习《红灯永远照亮中国——吴振鹏烈士传》时我深受书籍封面雨花台烈士群像的启发,于是舞美团队在与导演充分沟通后,建议导演采用舞蹈系学生用肢体搭建烈士塑像群像的舞台呈现。以舞蹈系学生肢体构建雨花台烈士群像的“学生共创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年轻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地参与,实现红色精神的深层内化与跨代际传承。这一环节的共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①主体性转换:从“被塑造者”到“共创者”的突破

传统红色题材创作中,学生常作为执行者被动呈现既定编排。而本剧通过“肢体雕塑”创作流程的重构,使学生成为历史解读者与艺术创作者的双重主体。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采风阶段,编导团队摒弃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研读烈士日记、观察纪念馆雕塑形态,并撰写“假如我是纪念碑”的意象笔记。学生通过角色带入,自主意识到的舞者身体可以成为镣铐与抗争的隐喻载体。这种由物及身的感悟转化,使肢体表达超越了程式化动作模仿,形成了具有个体生命体验的创作语汇。

②二、跨学科协作:身体叙事与空间诗学的融合实验

群像构建过程中,舞美、灯光、舞蹈三专业学生组成“空间肢体实验室”。舞蹈系学生提出“凝固的挣扎”动态概念——通过脊椎的螺旋扭曲表现镣铐下的不屈,指尖的颤抖延伸象征信念的传递;舞美专业学生则据此设计阶梯式平台,利用高低落差强化肢体张力;灯光团队开发“青铜染色算法”,通过LED灯矩阵,将学生肌理投射出铸铜雕塑的沧桑质感。这种多专业协同创作,使烈士群像既保持舞蹈的流动性,又具备雕塑的空间永恒性,形成了“活体纪念碑”的独特美学。

2.2石墙雕塑:结构性整合与抓大放小

石墙雕塑在制作中遇到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小石块在布景制作中的整合组装问题。众所周知,舞台上需要石头墙的形象时,不能用真的石头来表现,而是多采用泡沫板制作,这样制作的石墙轻便,易于搬运。但是由于学生团队制作经验不足,在石墙在制作时采取石头分块制作,制作了数十个小石块,却忽视了在舞台按照时的整体效果,从而导致组装难度极大,工序异常复杂。后来通过搭几个大块结构框架,将石头镶嵌到木质框架中,该问题才得以解决。

此外,在石头肌理呈现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纹理不突出,根源也在于舞美学生团队制作经验不足,突出表现就是忽略了舞台观演关系,制作的石头纹理过浅,致使远观纹理不明显,后区观众看不到石头纹理。山东京剧院曾演出革命戏《地道战》,其中的一幅布景,绘制的是山洞场景,我们在安装时完全看不出布景上的内容,绘制手法也异常粗犷,但是等待安装完毕后,退远一看,惟妙惟肖。这就是舞台观演关系的特殊性。所以,有时候要抓大放小,针对石头纹理过浅不突出的情况,舞美团队加大石头纹理,突破常规视野,缩小细节,放大纹路,最终在舞台上实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3铁链装置:选材大于努力

由于舞台空间的特殊性,如舞台观演关系,即观众与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可能导致常规生活中的物件在舞台呈现时“缩水”状态。舞台上需要出现的铁链并非生活中的实际尺寸,需要一定的夸张,不然会出现实际正常而观众看起来很小的视觉效果。受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限制,很粗很长的铁链装置需要寻求合适的制作材料,舞美团队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10cm粗的铁链,每个链扣50cm,展开时需要100cm的条形材料,常规泡沫板制作需要耗费很大力气打磨,且容易折断,也很耗费材料。木料、铁料都不现实,制作耗时耗力不说,可能过于沉重,给安装和运输带来巨大麻烦。碰巧在网店上找到一种插花的EVA管状材料,材料质轻、价优,非常适合用来制作道具铁链。但是在黏合的时候发现接口处很难粘牢,在舞台安装时铁链总是脱扣,以至于后期不得不采用透明胶带补救,还增加一道着色的工序,最后,对一些总是脱扣的铁链,只好用钓鱼线捆绑,才算将铁链大形固定住。

2.4红灯杂志:

动画思维赋能数字化转译

在《红灯》周刊装置的设计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舞美团队成员本院学生占比数,本院学生在数字化技术上较为薄弱,所以我将隔壁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23级研究生同学借调到舞美团队中,蒋同学的本科是动画专业,其专业背景在此次技术攻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传统纸质文献舞台呈现易流于平面化的困境,蒋同学提出“动态文献”概念,将动画创作中的三维建模、材质渲染与运动规律技术导入舞美设计。

技术突破:虚实嵌套的立体建构

蒋同学利用3DMAX软件对《红灯》杂志封面进行三维扫描与拓扑重构,通过UV拆分技术将木刻版画质感的“红灯”字样转化为可立体拼装的数字模块。为解决亚克力板激光雕刻后的透光不均问题,同时,蒋同学借鉴动画材质球原理,在板材内层设置梯度渐变的磨砂贴膜——顶部3mm区域保持高透光性以突出文字锐度,底部7mm区域增加漫反射粒子营造历史文献的岁月包浆感。这种“数字蒙版”技术的应用,使静态装置在不同角度观众席中皆能保持理想视觉。这种专业思维的跨界融合,不仅使《红灯》刊物装置成为整剧除石墙外最具记忆点的视觉符号,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数字化转译的新路径。

三、实践反思与范式价值

3.1创作维度的反思

在“四小一无”创作条件下,团队始终面临艺术追求与技术可行性的双重考验,导致不断出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平衡博弈。以铁链装置为例,EVA材料的轻量化处理虽解决运输难题,却在首演时暴露出质感悬浮的弊端,年轻观众认为“塑料感削弱了历史沉重性”。此外,由于工期短、投入少,导致石墙的石块厚度也未做足。这些物质载体与精神表达的错位,折射出低成本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符号失真风险。后期通过投影叠加铁锈特效的方案虽部分弥补缺憾,却引发对“技术修饰是否遮蔽真实”的伦理讨论。

3.2教育范式的创新价值

本项目在实践中形成“时空重构-技术解构-情感建构-价值重塑”的四维育人闭环,构建了“四维共创”教学模型。

时空重构:通过实地采风与数字建模,将历史现场转化为可编辑的创作素材库

技术解构:以跨专业工作坊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技术工具与人文叙事的转化词典

情感建构:运用身体档案、沉浸式剧场等手段,实现历史认知向情感认同的跃迁

价值重塑:借助数字传播与社群互动,推动个体记忆向集体价值的转化

3.3戏曲教育的“反向哺育”效应

传统“师带徒”模式在本项目中演变为“师生共学”新生态。研究生将动画绑定技术引入舞台机械控制,倒逼教师团队更新知识结构;学生在材料实验中发现的EVA管新用法,拟编入《舞台材料学》校本教材。这种双向的知识流动,使教学现场成为创新策源地。

3.4文化传承的范式突破

在创作的理论贡献方面,实践提炼出“以小见大”的三重转译法则。

空间压缩:通过模块化装置实现历史场景的拓扑折叠

时间叠印:运用投影映射技术构建多时空并置的叙事场景

意义增殖:借助跨媒介交互触发符号的链式反应

3.5产学研协同的生态启示,即人才(跨专业学生团队的动态组合)、技术(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梯度嫁接)、价值(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互哺)的“三链融合”的创新机制。

结语

黄梅戏《红灯永照——生命的承诺》的舞美实践,像一束穿透历史石墙的微光,映射出当代戏剧教育中“小切口”与“大情怀”的辩证共生。当学生团队用EVA泡沫条捆扎的粗粝铁链与星空同台对话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与精神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本真的思辨——在“四小一无”的创作框架下,那些因成本限制而“失真”的符号,恰恰因年轻创作者的真诚介入,获得了超越技术局限的情感真实。

这场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用可变形舞台重构了革命历史的时空褶皱,更在于让“年轻一代”以身体为媒介,在石墙的肌理中触摸烈士的体温,在铁链的阴影下感知信仰的重量。当舞蹈系学生用紧绷的脊椎模拟镣铐下的挣扎时,当动画专业同学将《红灯》封面视作“三维角色”建模时,创作已不再是简单的视觉转译,而成为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共振。

值得深思的是,当“微缩式创作”试图以轻量化手段解构宏大叙事时,历史记忆的传承也呈现出新的可能。石墙上深浅不一的褶皱肌理,既是革命岁月的沧桑注脚,亦隐喻着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维度:他们不再满足于仰望纪念碑的轮廓,而是渴望用双手重构历史的质地。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构”的转变,让戏曲教育跳出了技艺传承的单一维度,在跨学科共创中构建起“技术—情感—价值”的三维坐标系。

项目虽已落幕,但散落在舞台上的泡沫碎屑与未干透的丙烯颜料,仍在诉说着未尽的艺术命题。当“轻量化制作”成为时代课题,如何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当数字技术日益渗透传统戏曲,又如何守护手工时代的温度与瑕疵之美?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红灯》的实践至少证明: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青年创作者的每一次笨拙尝试,都可能成为照亮未来的星火。

柴高伟(1984-4)、男 汉 山东省郯城县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从事舞台美术设计

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黄梅戏“戏具”数字化研究”项目负责人,项目编号(2022AH053150) 负责人:柴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