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类课程探索与实践

作者

叶起惠 郭凯 郄培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难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跨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成重要课题[1-4]。国际学院顺应趋势开展 Design and Build 活动,融合多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国际视野。近年来,学科交叉融合紧密,跨专业教育能打破壁垒、促进创新,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该活动应运而生,整合实践课程资源,以项目驱动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多种能力,借助英方教学系统实现信息化教学,加强中英教师合作,提供国际化教育体验,本文将分析该活动创新点,为跨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创新应用

(一)英方系统的数字化赋能

依托英方教学系统搭建专属课程页面,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涵盖自主讨论、进度监督、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平台实时交流设计方案、分享经验,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动态学习共同体。教师利用系统进度追踪功能,精准掌握学生实践进程并及时指导,实现教学透明高效。例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学生提交成果,教师在线批注反馈,形成“设计 - 反馈 - 优化”闭环。该系统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师生互动新模式,为实践课程信息化改革奠基。

(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将英方教学系统与线下实践深度融合,形成“线上规划—线下实施—线上反馈”闭环教学流程。线上完成方案设计研讨与优化,线下用企业开发板等设备进行实物搭建与调试,再将成果反馈至线上二次评估。比如学生线下调试硬件发现问题,可通过线上与师生讨论解决方案。该融合模式发挥数字化工具规划监督优势,保留线下实践直观操作性,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推动教学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

三、跨专业实践课程的整合创新

(一)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

打破传统课程壁垒,整合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课程,形成以 Design and Build 活动为载体的跨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围绕实际项目(如智能家居设计与建造)展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协作完成方案设计、搭建等全过程。为引导学生融合应用知识,课程每年设置不同项目内容,目标注重培养系统思维、综合分析和创新实践能力。

考核标准创新,采用多元化方式评估学生项目表现。除传统评估,增加项目汇报、团队展示、实际操作考核等形式。项目汇报展示解决问题过程与创新点,团队展示考察协作与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实践技能。通过这些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学生能关注知识综合运用,突破专业局限,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二)团队协作机制的构建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每组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模拟真实项目中的团队协作场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解决跨专业难题。这种协作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更培养了其团队责任感与领导力。通过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与跨学科研讨会,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高效的协作模式,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中英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双师联合指导的教学团队

组建由中英双方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英方教师带来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中方教师则熟知国内行业标准与学生特点,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学生作业。

在课程讲座中,英方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分享国际案例,中方教师结合国内实际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形成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设计思维,共同指导学生设计符合双重标准的方案。双师指导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中英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二)国际化教学资源的引入

引入英方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元素。同时,借鉴英方实践教学中的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国内学生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具有国际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评审环节,采用中英双评标准,既注重设计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又考量方案的国际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标国际水准,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创新性要求学生在设计中敢于突破传统,提出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实用性则要求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国际化表达则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能够运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国际认可度。例如,在团队评审中,中英双方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英方教师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国际化表达,对学生在设计中运用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独特的设计理念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作品在国际化表达方面存在的不足,如设计语言不够简洁明了、缺乏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考虑等;中方教师则重点评价作品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对作品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中英双评标准,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五、未来展望

基于当前实践成果,未来将进一步完善 Design and Build 活动的课程体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拓展,深化跨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提升中英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校外合作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计划,积极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入更多前沿技术与实际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践教学品牌。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孵化基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展示的机会,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六、结论

国际学院 Design and Build 活动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跨专业课程的整合以及中英合作模式的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未来挑战,需持续深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教育跨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通过多方协同与持续改进,该活动有望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汤立群;毛庆峰.中外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以三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4):8-13.

[2]丁丹.“四化四制四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以北京邮电大学双创实验班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100-108.

[3]何人可;季铁;谭浩;袁翔;肖狄虎.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创意与设计,2019,(1):5-8.

[4]郭凯;王尧;王菡;韩康榕.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