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搭建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互通之桥

作者

刘敏

武汉市京汉学校,湖北 武汉, 4300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继承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有许多与时俱进的新变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核心素养落地,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涌向前,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红色文化,这种优良的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红色经典课文”不仅仅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和革命传统,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厚植同学们的爱党、爱国情怀。

在低年级阅读课中,“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落实学科要求,在识字、学词、品句的过程中,传承红色文化,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我们之所以要让同学们学习这类课文,正因为我们热切期盼孩子们能从文中读懂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铭记先辈的血泪付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学科育人的根,也是学校教育的本!

然而当今社会,孩子们成长环境优越,对于“红色经典课文”中所描写的部分片段,学生感触不到,很难入情入境去感受伟人精神品德,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识字、学词、品句,使红色文化得到传承,使学生获得高尚情操的熏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学科教育原则是:“红色经典课文”始终姓“语”,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性。

1、让识字更厚实——整合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是重中之重。 “红色经典课文”因其故事性强,生字随文出现,往往缺乏规律。教学的时候,除了运用相关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外,还要注意和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形象把握等联结起来,让识字教学更厚实。

如《刘胡兰》一课,“刘”“兰”“血”“烈”四字都是要认读的生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四个生字整合起来教学,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记住读音理解字义,以及从识字过程中体会人物品格呢?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刘胡兰”,然后PPT展示“刘胡兰”照片和名字,带领学生识记“刘”“兰”二字。之后简单介绍刘胡兰,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被残暴的敌人杀害了。再让学生读句子:“敌人把她打得鲜血直流”。读完后提问:“句子中的“血”是谁的血?刘胡兰怎么会流血的?敌人为什么打她?刘胡兰保守了秘密,最后敌人怎么做的?”一系列问题围绕着学习“血”字而展开,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不怕牺牲的刘胡兰产生崇敬的情感。最后我总结: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而被敌人杀害,献出年轻的生命,她就是烈士。学习“烈”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烈士”是为正义献身的人。你们还知道哪些烈士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烈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爱党的强烈信仰。这样在识字中厚植红色文化。

2、让精神亮起来——细品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想达到“情感熏陶”以及“精神感染”的境界,细品语言文字是可行的方式,即通过品读和感悟文章的字词句来达成我们的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从品读文章的词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细细品、慢慢读来浸润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刘胡兰》一文时,抓住描写刘胡兰英勇不屈的句子,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刘胡兰的英雄气概。

“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

让学生结合前文,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终面不改色,从“大声”到“愤怒””地回答,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钢铁铸成”,就是刘胡兰意志坚定,对党无比忠诚的写照。“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写出刘胡兰面对死亡昂首挺胸,慷慨就义的样子,此时可以出示表现刘胡兰英勇就义图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感受刘胡兰的英雄形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 “牺牲”一词的理解, 结合全文以及课文插图“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知道刘胡兰是为了保护他人,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所以是“光荣地牺牲”。此时的刘胡兰才十七岁,为了保守党的秘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是党的好女儿。在品读中提炼人物的精神厚植爱党情感。

3、让人物形象立起来——拓展

如果我们只是从“红色经典课文”的文本中捕捉信息,必然会导致学生认知上的狭隘。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把学生本体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文本描写的某一“特定的点”形成画面,另外适时为学生补充上一些课外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文本和历史之间构建一架桥梁,这会更有效地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帮助,真正做到让课本上的人物立起来。

《朱德的扁担》一课里,课文首句是“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这句话的每一个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会读,但要想要他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方面,学生们并不懂得“会师”这个词的意思;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会师”的背景知识甚少,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预见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这一句话。由此,在教学时,我会 补充适当的材料,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再播放一段“会师井冈山”的视频片段,这样做不仅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走进井冈山”,去了解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上山会师的原因,更生动形象地体会和感知“会师”的意思。让学生同革命前辈们一起走进那段艰难的历史,用心去感受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者的顽强奋斗的精神。

红色背景下的历史故事离如今的学生十分遥远,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还跟孩子们讲述了朱德爷爷的其他感人的故事,适当地为学生们扩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事迹,去学习他们有信仰、无私奉献、顽强奋斗、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让红色文化的根不仅植于课内知识,还植于课外的读本,在润物无声中将红色精神沁于学生心间。

红色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跨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定能培养出具有深厚红色情怀、扎实语文功底与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让红色基因在跨学科的土壤里落地生根,开出绚丽之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