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素养的化学教育:概念界定与目标构建
陈风雷
江苏省南通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1
一、全球素养的概念发展
1988年,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发布报告《为全球素养而教》,第一次提出“全球素养”,旨在从本国利益出发,帮助学生增强与世界联系,提升本国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1]。
1993年,46届国际教育交流大会认为:一个有全球素养的人应掌握时事知识、同情他人、保持积极态度、一定的外语能力、理解外国事物五个要素[2]。这一时期全球素养强调从本国利益出发,培养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人。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面临能源环境、贫困疾病、妇女和平等全球化问题,全球素养从关注自身利益转向为人类谋福祉,树立共同的全球价值观。2002年美国理事会发布报告《跨越9·11:一项全面的国际教育国家政策》提出:“全球性问题需要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才能解决。具有全球技能的人才需建立新的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挑战” [3],
2013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发布全球素养,定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2013年:理解全球相互依存的技能和思维习惯,在全球互动大量增加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2014年:在国际化、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社会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以及个人在全球化环境中互动、沟通和担当各种角色时,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性格、行为和行动的能力。
2016年:能够从多个角度批判性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差异如何影响感知、判断、自我和他人的想法,并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当和有效的互动。
2018年:审视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开放、适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可见,全球素养体现了学生的全球知识、全球技能、全球态度和全球行动。全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愿意为全球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增进人类福祉的全球公民。学生在全球问题的情境背景中,通过学习对解决全球问题的态度发生转变,最终对全球问题的解决开展行动。
二、化学教育中的全球素养目标构建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并对五大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进一步划分为4级水平。
维度一:知识。知识维度包含2个子维度:学科知识、跨文化知识。
(1)学科知识:水平1,能根据全球问题辨识其中存在的化学反应,能用化学符号描述其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水平2,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角度分析全球问题的内因和变化本质,或从该角度分析当前化学重要进展原理,定量分析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水平3,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特征,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变化的因素;水平4,能从价态、类别等不同视角来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能从多重视角考虑,评估和解释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2)跨文化知识:水平1,认识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重大挑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化学文化,包括全球问题的解决对策、化学科学进展、化学方法、各国的化学史等;水平2,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不同地区文化,立足于知识的产生,找出不同国家面对相同全球问题时提出政策的异同点;水平3,从不同视角解释不同国家提出的政策,利用已有知识,解释各种全球问题,从中认识全球问题对地方问题的影响;水平4,从全球视角看待化学学科价值,从化学角度提出全球问题解决方案,利用专业知识,评估全球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维度二:技能。技能部分共包含4个子维度:调查问题、实验探究、分辨观点、沟通合作。高中化学核心素养,除“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外,其他四项均围绕技能展开。
(1)证据推理:水平1,确定并提出可调查的全球问题,能将全球问题或解决方案与化学原理之间进行关联和匹配;水平2,有目的性地收集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证据,能从宏微结合上收集数据,以期解决全球问题;水平3,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螚提出重要的全球性研究问题;水平4,对得出的结论加以解释和应用,形成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2)实验探究:水平1,根据所给全球问题情境,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完成操作,解释现象,发现并提出进一步问题;水平2,能对全球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并运用多种方式收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水平3,具有问题意识,能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交流结论;水平4,能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探究课题,并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方案,并对方案展开评价、优化与反思。
(3)沟通合作:水平1,反思在全球环境中,有效的沟通如何影响科学理解和国际合作;水平2,关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于相同问题做出的不同解释,思考这如何影响合作效果;水平3,与他人进行形式多样的科学信息交流,在小组交流中体会集体智慧;水平4,选择并使用适当的技术和媒体与听取世界各地专家的意见。
(4)分辨观点:水平1,从多角度认识全球问题,并明确表达自己对全球问题的看法;水平2,尊重他人想法,询问他人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3,在他人观点中采纳有益于自身的观点并加以利用。
维度三:态度与价值观。全球态度包含2个子维度:全球责任与世界观、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1)全球责任与世界观:水平1,体会全球问题的紧迫性,主动对解决全球问题展开学习;能列举当前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主动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水平2,主动关心全球问题;从全球的视角看待化学学科的价值,分析不同国家的化学文化,包括化学史实、化学政策、化学技术、化学方法等;水平3,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水平4,具备全球公民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化学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从而能够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2)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水平1,在思考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能秉持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摒弃个人偏见和情感干扰,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具备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支持;水平2,具有全球视野,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对影响展开多角度评估;水平3,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从自身行动出发改善全球问题;水平4,尊重科学伦理道德;能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思考某方案是否合理,既考虑本国的利益,也要考虑到世界的共同利益。
维度四:行动。全球行动包含1个子维度:为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1)为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水平1,具有全球意识,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全球问题的解决做出反应;有意愿为当地环境问题采取行动;分析问题时缺乏对环境、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等社会性影响的关注;水平2,有责任为全球问题的解决做出行动;参与志愿活动以改善当地环境问题;分析全球问题可能给环境、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等带来双重影响;水平3,根据实际情况,从科学、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对全球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展开讨论,做到既能兼顾本国利益,也能世界共同利益;水平4,从自身出发对全球问题展开行动,为建立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能根据自身情况,从全球视角,对问题展开综合分析。
(一)明确目标:挖掘知识背后的全球素养元素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明确,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需挖掘知识背后的全球素养元素,以其为目标开展教学。以原电池为例说明:
(1)全球知识:了解化学电池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其更新换代的缘由;从实验现象中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市面上新型电池的原理、功能、应用。
(2)技能维度:从不同视角,分析不同新型电池的优缺点;思考当前新型电池是否还需优化,小组合作讨论优化方案。
(3)全球态度与价值观: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电池使用类型情况,思考其原因;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二)选择内容:注重化学相关的全球化情境
选择恰当全球情境是培养学生全球素养前提条件,以适当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并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以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全球情境素材为例,包括(1)常见的无机物:从含硫、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和雾霾成因、危害和防治(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稀土资源、核能的开发与应用;能源的合理利用(3)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垃圾焚烧、PX(对二甲苯)事件等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讨论。
(三)设计活动:突出全球素养线的教学设计
全球素养的化学教学设计需要梳理和构建课题教学线,既要注意知识的逻辑线索,也要结合学生活动线、情境线、教师问题线等,将散乱内容进行串联。如以“氮循环”为主题的教学,在情境和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全球素养(图1)。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需适应并共同应对当前的国际环境与挑战,推动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作为在全球素养的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持,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CIEE. 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the report of the advisory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EB/OL]. https://eric.ed.gov/?id=ED305833,1988:9.
[2] Miller R I. Major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1990s.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eries 9[M].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1990:69.
[3]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Beyond September 11: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licy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R].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2002:11.
作者简介:陈风雷(1975.06-),女,汉族,江苏启东人,江苏省南通中学,本科/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2021072)“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