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 背景下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的探索

作者

赵爱林

宁阳县东庄镇崔解明德小学 271415

摘要:“双减” 政策实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数字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减负增效的目标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课堂实际,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途径,打造高效且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教育;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人工智能信息科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双减” 政策的落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模式与目标,探索更符合政策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路径,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能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又能切实提升综合素养。​

二、“双减” 背景下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 “双减” 要求存在脱节​

部分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编程基础概念时,单纯的代码语法讲解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其实际应用场景,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内容的难度设置有时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 “双减” 政策减负的初衷相悖。​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前,一些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依然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实践教学时,教师往往直接给出项目方案和操作步骤,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的评价方式多以考试成绩或作品完成情况为主,评价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也不能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双减” 背景下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贴近生活实际​

1.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双减” 政策要求,对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案例,融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例如,在讲解图像识别技术时,可以以垃圾分类为案例,让学生通过编程实现对不同垃圾图像的识别和分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设计分层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实践任务,帮助他们夯实基础;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如在编程教学中,基础任务可以是编写简单的动画程序,拓展任务则可以是开发小型游戏程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项目式学习: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将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例如,在 “智能校园助手” 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和编程技能,开发一个能够解答校园常见问题、提供校园资讯的智能程序。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学习编程逻辑时,可以设计 “机器人闯关” 游戏,学生通过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避开障碍物、完成任务,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编程的基本逻辑和方法。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语音识别技术时,教师可以模拟智能家居场景,让学生通过语音指令控制 “智能家电”,如打开灯光、调节空调温度等。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多元化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作品成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例如,在评价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时,除了考察项目的完成质量,还应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团队协作是否融洽等。​

2.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教师评价要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完成一个编程项目后,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和不足,然后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发展性评价理念:秉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通过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

四、结论​

“双减” 背景下,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使其贴近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堂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庄成.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模式创新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1, (22): 81-82.

[2]彭祥宇,向丹丹,陈文博,等. “双减”政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探索 [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3, 35 (13): 254-256.

[3]安永岗. "双减"政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路径探索[J]. 情感读本,2024(8):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