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胡春梅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能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当前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存在融合不深、效果不佳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对提升思政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强调价值塑造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思想”等与思政课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文化学习中自然接受价值熏陶,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道德自觉与行为准则,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增强思政课文化底蕴的重要路径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丰富教学内容,赋予思政课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视角解读思政理论,如用“天下大同”阐释共同富裕、用“道法自然”理解生态文明,能让抽象理论更具文化亲和力与说服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在契合性
(一)价值理念的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爱国奉献”“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度一致,是思政课价值教育的文化根基。两者都强调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修养与责任担当,为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价值共鸣点,确保融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内容体系的互补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领域均有丰富体现。如哲学模块可结合“辩证思维”传统,文化模块可融入“文化传承”思想,两者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形成“理论框架—文化支撑”的互补关系,为深度融合提供内容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存问题
(一)融入目标模糊,缺乏系统性规划
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的目标认识不清,未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融入过程具有随意性。教学中仅在涉及文化主题时简单提及传统文化,缺乏对教材各模块融入点的整体设计,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碎片化,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影响融入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二)内容挖掘浅表,与思政理论脱节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层次,多选取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素材进行简单呈现,未深入挖掘其与思政理论的内在关联。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点缺乏有机结合,出现“文化素材简单堆砌”的现象,未能实现文化内涵与思政理论的深度融合,影响教学的思想性与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体验与互动
传统文化融入多采用教师讲授式灌输,通过“列举案例—解释含义”的模式进行教学,缺乏情境创设与活动设计。学生在被动接受中难以产生文化共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将文化精髓内化为价值认同,违背思政课“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四)评价机制缺失,难以保障融入实效
当前思政课评价侧重知识掌握与理论应用,缺乏对传统文化融入效果的评价指标。教师无法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情况,也难以根据反馈优化融入策略,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的质量无法把控,影响文化育人价值的有效实现。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路径
(一)重构“思政 + 文化”双维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明确思政理论目标与文化素养目标,使两者相互支撑。思政目标聚焦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如掌握矛盾分析法、理解人民主体地位等;文化目标则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如理解“和而不同”的智慧、践行“诚信为本”的准则。通过双维目标设计,确保传统文化融入有明确方向与具体要求。
(二)构建主题式文化融入内容体系
系统梳理高中思想政治课各模块的传统文化融入点,围绕教材主题构建“模块—单元—课时”三级文化融入体系。经济模块融入“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政治模块结合“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块突出“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哲学模块挖掘“辩证思维”的传统智慧。每个主题选取典型文化素材,形成“理论知识点—文化支撑点—价值落脚点”的内容链条,避免文化融入的随意性。
(三)创新情境化与探究式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价值升华”的教学流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创设文化情境,如模拟“传统文化辩论赛”“文化遗产保护听证会”等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设计探究问题,如“如何用‘中庸思想’处理人际关系”“从‘天人合一’看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文化理解与理论应用;开展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调研、文化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精神。
(四)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知识—能力—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传统文化认知、理论结合能力、价值践行表现等维度。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参与、探究报告、实践成果等跟踪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结果性评价采用开放性试题,如“用传统文化理念分析社会现象”“论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等,考查文化与思政理论的融合应用能力。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具体反馈引导学生持续提升文化素养与思政能力。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能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增效。当前存在的目标模糊、内容浅表、方法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通过重构双维目标、构建主题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等路径,可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与资源建设,为融入实践提供支撑。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融入的系统性与创新性,让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小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理路[J].天南,2025,(03):124-126.
[2]赖静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12):43-45.
[3]包学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研究[J].智力,2025,(09):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