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陈兴学 史湘飞

新泰市翟镇金岭湖学校 271200

摘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专业师资匮乏、重视程度不足及家校协同缺失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学生心理素养发展。基于大量一线教学实践,研究深入剖析现存问题,创新性提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通过营造浸润式班级心理氛围,搭建家校心理共育桥梁,整合学校、社会多方资源,并强化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这些路径旨在突破教育瓶颈,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班级管理​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着深远影响。小学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任务,更肩负着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对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许多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仅有一两名甚至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小学班主任虽然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但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往往难以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引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例如,某小学班主任在发现班级里一名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只能简单地进行口头安慰,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也难以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致使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科教学和学生成绩提升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被其他学科课程挤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只是偶尔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一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仅有一节,且存在被语文、数学等主科占用的情况。学生难以通过有限的课程学习到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无法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三)家校协同心理教育缺失​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但在实际教育中,家校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心理就不会有问题。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比如,有家长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而是严厉批评指责,导致孩子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三、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小学班主任应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设计班级文化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成长目标等,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对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当众表扬其勇于表达的精神;对于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团队游戏等。在 “学会感恩” 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增强情感交流;在团队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二)加强家校协同心理教育​

小学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心理表现,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例如,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分享一些亲子沟通技巧,如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等,帮助家长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建立家校沟通平台也是加强家校协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利用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创建班级家长群,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例如,某班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情绪,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了较大压力。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议,调整了教育方式,降低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增加了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靠自身力量,还应积极整合学校、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专业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讲座内容,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同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参加户外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勇气和毅力。此外,还可以邀请心理咨询专家、社区工作者等走进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方法。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例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后,及时记录处理过程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以便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同时,积极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结论​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责任。面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小学班主任应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加强家校协同心理教育、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以及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实践路径,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霞. 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 新课程,2021(32):220-221.

[2]张伶. 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22): 106-109.

[3]巫旻哲.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J]. 智力, 2024, (0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