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场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作者

周瑜 李增科

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核心,传统模式面临“供需错配”困境: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场景适配”,如家电用户需“智能厨房场景”而非单一产品;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将“场景”局限于营销端,忽视研发、供应链的场景化协同,导致创新不可持续[1]。在此背景下,“场景”成为连接需求与供给的纽带——既是用户需求的具象载体,也是产业链资源整合的工具[2-3],推动制造业价值逻辑重构。

现有研究围绕场景与制造业形成多视角关联:需求端场景作用:赵慧娟等定义“场景深耕”为制造企业细化用户需求、迭代场景方案的过程,强调其通过价值共创提升服务创新绩效[1];场景互联框架:江积海提出“时间-空间-价值主张”场景互联维度,为商业模式场景化提供理论支撑,其 “四随”框架(随时、随地、随意、随便)细化场景设计逻辑[2,4];供应链场景协同:杨继军等指出数字经济下供应链场景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特征[3],王福以场景链概念阐释供应链资源整合机制[5];场景营销与用户体验:于萍提出场景营销“情境依赖、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适配”特征[6],李鸿磊从价值传递视角,说明场景将技术价值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机制[7];数字化支撑:赵慧娟等将数字化能力划分为基础、分析、应用、发展四维度,强调其对场景与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1]。

现有研究虽构建理论关联,但需系统整合需求端、供应链、营销端场景应用,形成制造业场景化转型的完整理论框架。

二、理论基础

2.1 服务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理论

赵慧娟等提出:制造企业场景创新是服务创新生态系统活动——利益相关者(用户、供应商、研发机构)的资源(研发、数据、制造)为“输入”,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为“过程”,场景化方案为“输出”。缺乏资源输入与共创的场景化是“无本之木”,这为场景的生态属性提供理论依据,也明确制造业场景需联动多主体协同[1]。

2.2 大数据合作资产理论

该理论核心在于:数字技术使场景数据转化为“合作资产”——企业通过数字平台收集、分析场景数据,用户通过数据反馈参与共创,实现数据向创新价值的转化[1]。例如,家电企业通过智能设备采集用户使用场景数据,与供应商共享数据优化产品,印证数据作为场景价值核心来源的逻辑。

2.3 场景互联理论

江积海提出场景互联三大维度:时间互联:以高频场景带动低频场景,如家电企业以“日常烹饪”高频场景激活“智能家居控制”低频场景;空间互联:基于位置服务(LBS)整合线下物理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如汽车企业通过用户位置数据适配“通勤”“长途出行” 场景;价值主张互联:精准刻画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方案,如机械企业为不同行业客户设计“智能制造”场景。该理论为制造业场景多维度应用提供框架,也为跨环节场景协同奠定基础[2,4]。

2.4 用户体验导向的场景价值理论

李鸿磊从价值创造与传递视角指出:制造业场景的核心是“将产品功能转化为用户体验”。通过场景设计,抽象技术价值(如家电节能技术)可转化为具象体验(如“低碳生活场景”的电费节省),并通过用户交互实现价值传递[7]。蔡春花等的商业模式场景化研究也印证:场景需嵌入用户模块与价值主张模块,才能实现价值共创[8]。

三、场景在制造业中的理论应用维度

3.1 需求端场景深耕:创新的起点与动力场景深耕的核心逻辑

需求端场景深耕为“以服务场景为着力点,围绕用户体验细化颗粒度需求,在特定时空构造消费场景,并通过反馈迭代的过程”。其理论逻辑突破传统“产品思维”,以“用户场景”为创新起点,形成“需求挖掘-场景设计-持续迭代” 闭环。

三大关键环节

需求挖掘:场景数据的精准捕捉依托大数据与传感器技术,制造企业可突破传统调研局限,实时捕捉隐性需求。例如:家电企业通过智能设备采集“烹饪时长”“温度调节频率”,挖掘“老人简易操作”“上班族快速烹饪”需求;汽车企业通过车载系统收集 “驾驶路线”,识别 “通勤节能” 场景痛点。这契合于“智能化适配” 特征,实现需求与场景精准匹配。

场景设计:情感与功能的融合场景设计需满足 “情境适配” 与 “情感共鸣”:前者如家电企业为 “租房用户”设计 “小型化、可移动” 方案,适配空间有限情境;后者如机械企业为中小企业设计 “低成本智能制造” 场景,契合降本诉求。这一过程是 “技术价值” 向 “体验价值” 转化的关键,如新能源汽车 “续航技术” 通过 “长途出行场景” 设计,转化为用户 “无里程焦虑” 体验。

持续迭代:用户反馈的驱动基于调节定向理论提出:移动场景下用户易启动 “促进定向”,关注场景优点并给出积极反馈,推动企业强化优势功能;固定场景下用户易启动 “防御定向”,关注风险并提改进建议,帮助规避创新偏差。例如:家电企业通过 APP 收集移动场景口碑,迭代 “智能联动” 功能;通过 PC 端反馈优化 “安全预警” 设计,形成迭代闭环。

价值共创机制

场景深耕是多元主体共创过程:

用户- 企业共创:场景为用户参与创新提供载体,如手机制造商邀请用户参与 “户外拍摄” 场景测试,优化摄像头算法;企业 - 伙伴共创:场景落地需研发、供应链协同,如新能源汽车企业联合电池供应商、软件服务商,设计 “长续航 + 智能能耗管理” 场景。

3.2 供应链场景协同: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

场景协同的核心特征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提出的供应链场景协同 “三化” 特征:数字化:虚拟数字映像构建制造企业将供应链各环节(采购、生产、物流)场景数据转化为虚拟映像,实现 “线下场景线上化”。例如:零部件供应商库存场景、制造商生产场景、物流商配送场景通过数据整合,形成实时可视网络,打破 “信息孤岛”。智能化:AI 驱动动态匹配依托 AI 技术实现 “需求场景 - 生产场景” 动态适配:当终端 “家电换新” 场景需求上升时,AI 自动调整制造商生产计划与供应商备货计划,契合 “柔性制造” 逻辑。网络化:场景链构建参考“场景链” 概念,供应链需连接跨企业场景形成链条。如汽车 “智能驾驶场景” 需联动芯片供应商 “研发场景”、传感器企业“数据采集场景”、整车厂“装配场景”,形成协同网络,提升抗风险能力——当某环节中断时,其他环节可通过场景链补位。

场景协同的理论价值,资源整合效率提升:场景链实现“需求-资源”精准匹配,减少冗余成本,如家电供应链中“节日促销”场景需求快速传递至供应商,避免备货偏差;产业链韧性强化:外部冲击(如疫情)下,数字化场景可替代线下流程,如制造企业通过“线上订单-虚拟生产-无接触配送”场景维持运转。

场景化营销:用户价值传递的优化 场景化营销的理论逻辑

场景营销为“依托移动互联与场景技术,通过场景分析与消费者沟通,激发场景感知并引导行为的过程”,其核心是“产品营销向场景体验营销转型”,契合三大特征:情境依赖:匹配用户实时时空情境,如家电企业在“新房装修”时段推送“全屋智能”方案;汽车企业在“通勤路线变化”时推荐“节能驾驶”功能;移动化与个性化:适配碎片化需求,如机械企业通过移动端推送 “设备维护” 场景指南,家电企业通过 APP 提供 “儿童模式”“老人模式” 个性化设置;智能化适配:大数据驱动营销优化,如通过分析家电使用频率、汽车功能偏好,从 “广撒网” 转向 “精准滴灌”。价值传递机制,场景化营销是“创新价值落地”的关键:将企业“技术价值”转化为用户“体验价值”。例如:智能家电“节能技术”通过“家庭用电场景”营销,转化为“低成本生活”体验;机械装备“自动化技术”通过“车间生产场景”营销,转化为“高效生产”体验。这一过程是制造业从“技术导向”转向“用户导向”的核心。

3.4 数字化能力:场景落地的支撑

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可以划分为四维度,共同构成场景落地 “技术底座”:基础能力:关键数字装备(传感器、工业软件)与数据采集体系搭建,实现场景数据化,如生产线传感器采集“生产场景”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技术挖掘场景需求,如通过家电用户数据预测“智能联动”趋势;应用能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场景数据跨部门、跨企业共享,如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共享“库存-生产”场景数据;发展能力:构建场景生态,如华为工业互联网连接制造企业与软件商,共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数字化能力与场景呈“相互赋能”关系:场景为数字化提供应用载体,数字化为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四、转型挑战与对策

4.1 核心挑战

数字鸿沟: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场景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难以参与场景化转型;

利益协调:供应链场景协同需跨企业数据共享,但存在“数据权属”“收益分配”争议,如供应商担心商业机密泄露,制造商不愿公开用户数据;

场景设计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停留在“产品功能设计”,缺乏用户体验导向,如家电场景方案同质化严重,未细分“宠物家庭”“单身公寓”等场景。

4.2 应对对策

分层构建数字基建:大型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场景工具,中小企“低成本接入”;政策加大数字化补贴,弥合鸿沟;

建立场景协同规则:明确数据权属(用户数据归企业、供应链数据共有)与收益分配(按贡献度划分),行业协会监整执行、保障场景链稳定

行业协会监督执行,保障场景链稳定;

提升场景设计能力:引入用户体验思维,建立“场景实验室”邀请用户参与设计;借鉴江积海“四随” 框架,细分生活场景,强化情感与情境适配。

五、结论

本文系统构建场景驱动制造业转型的理论框架:需求端场景深耕通过颗粒度需求挖掘与价值共创激活创新;供应链场景协同依托数字化实现资源整合与韧性提升;场景化营销优化用户价值传递;数字化能力是场景落地的关键支撑。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整合多理论形成系统关联,实践启示在于为制造企业提供“需求-供应链-营销”全链条场景化路径。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行业场景协同机制、场景化转型的成本收益模型,深化场景在制造业中的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慧娟, 刘璐, 杨皎平, 等. 制造企业需求端场景深耕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23):22-31.

[2]江积海.商业模式创新中“逢场作戏”能创造价值吗?——场景价值的理论渊源及创造机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31(06):139-154.

[3]杨继军,艾玮炜, 范兆娟. 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场景、治理与应对[J]. 经济学家,2022,(09):49-58.

[4]江积海,唐倩,王烽权.商业模式多元化及其创造价值的机理:资源协同还是场景互联?——美团2010—202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2,34(01):306-321.

[5]王福,刘俊华,长青,等.场景链如何基于供应链赋能新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共创?——福田汽车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07):135-155.

[6]于萍.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场景营销: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05):3-16.

[7]李鸿磊, 刘建丽. 基于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场景研究: 价值创造与传递视角[J]. 外国经济与,2020,42(06):20-37.

[8]蔡春花,刘伟,江积海.商业模式场景化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天虹股份2007-2018 年数字化转型纵向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03):98-108.

作者简介:周瑜(1984-),女,吉林辽源人,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李增科(2001-),男,山西运城人,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面向场景生态跃迁的辽宁制造服务网络价值共创机制与路径研究(L23BGL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