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艺术中色彩与造型的美学关系
林建新 黄浩 郭伟全
瑞丽市林建新玉雕工作室 678600
一、引言
玉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分支,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玉雕创作中,色彩与造型的有机结合是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随着审美观念的变迁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如何协调色彩与造型的关系,成为玉雕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玉雕艺术中色彩的美学特征
(一)色彩的自然属性与文化象征
1. 天然色彩的独特性
玉石的天然色彩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媒介的重要特征。和田玉的白润、翡翠的翠绿、南红的红艳等,均源于矿物成分与地质作用的长期演变。如新疆和田羊脂玉,其特有的乳白光泽源于透闪石的高纯度结晶,这种天然色彩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玉雕创作的基础元素。
2. 文化象征意义的积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石色彩被赋予深厚的象征内涵。白色象征纯洁高尚,《礼记》记载“天子佩白玉”;绿色寓意生机与和平,翡翠常被雕琢为如意、平安扣等形制;红色则代表吉祥喜庆,南红玛瑙在明清时期即为宫廷贡品。这些色彩象征经过千年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二)色彩在玉雕创作中的表现功能
1. 主题表达功能
色彩能够直接传达作品主题。如以绿色翡翠雕琢的荷塘题材作品,天然的翠色与荷叶意象形成视觉呼应;以黄色玉石创作的金秋主题摆件,利用材质本色营造丰收氛围,使观者产生直观的情感共鸣。
2. 层次塑造功能
多色玉石的巧妙运用可增强作品立体感。独山玉因具有白、绿、紫等丰富色彩,常被用于俏色巧雕。清代“桐荫仕女图”玉山子,匠人利用玉石黑白两色,将白色部分雕琢为庭院建筑,黑色部分处理为阴影,实现空间层次的自然过渡。
三、玉雕艺术中造型的美学规律
(一)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1. 比例与尺度
玉雕造型的设计需兼顾人体工程学原理与视觉美学标准。在人物题材创作中,匠人们沿用“立七坐五盘三半”的传统比例准则,确保身形结构协调自然。同时,依据玉石原料的体量特征灵活调整作品尺度,避免因比例失衡削弱艺术表现力,这种精准把控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保障作品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2. 对称与均衡
对称造型通过中轴线两侧的镜像设计,传递庄重肃穆的美学感受,常见于鼎、炉等仿古器皿类作品;而均衡造型则通过非对称元素的巧妙布局实现动态平衡,广泛应用于花鸟、山水题材创作。明代陆子冈所制“子冈牌”,以正面图案与背面书法的虚实呼应达成视觉均衡,彰显“统筹协调”的艺术思维,成为传统美学的经典范例。
(二)造型的文化内涵表达
1. 传统造型的传承
玉雕造型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龙凤、祥云、如意等传统纹样沿用至今。这些造型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文化寓意。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辟邪”,其造型融合狮、虎特征,寄托驱邪避凶的美好愿望。
2. 现代造型的创新
当代玉雕创作积极践行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理念,在坚守传统工艺内核的同时,主动吸纳抽象艺术、极简主义等现代美学元素。以吴德昇的人物玉雕为例,其作品突破传统写实桎梏,通过夸张的肢体动态解构固有造型范式,辅以流畅洗练的线条语言,将观音、罗汉等传统题材赋予当代审美意趣。
四、色彩与造型的美学互动关系
(一)色彩对造型的强化作用
1. 突出主体造型
色彩对比是强化造型主体的重要手段。在玉雕创作中,匠人常利用玉石天然色差进行艺术处理,如以白色玉石为基底,将黑色沁色部分雕琢为核心图案,通过强烈的色彩反差凸显造型轮廓。对于独山玉、翡翠等多色玉石,创作者遵循“因材施艺”原则,保留主体造型的原生色彩,对次要部分进行巧色雕琢,使作品形成主次有序的视觉层次,这一创作理念与“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相呼应,有效提升作品表现力。
2. 丰富造型层次
色彩变化能够赋予造型空间纵深感。在山水题材玉雕中,匠人们巧妙运用玉石的天然色差,以浅绿色表现近景林木的葱郁,淡青色渲染远景山峦的朦胧,通过色彩由浓至淡的自然过渡,构建出“咫尺有千里之趣”的空间意境。这种处理方式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随类赋彩”的美学理念,又符合“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使平面雕刻呈现立体视觉效果。
(二)造型对色彩的诠释作用
1. 优化色彩分布
科学的造型设计是化解玉石色彩缺陷的关键路径。在创作实践中,匠人通过浮雕、透雕等技法,将玉石的杂色部分转化为画面阴影或背景,同时将优质纯色区域雕琢为核心造型,实现“变废为宝”的艺术转化。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辩证思维,又呼应了“精准治理”的工作方法,使色彩在造型框架下呈现层次分明、疏密得当的视觉效果,有效提升作品完整性。
2. 深化色彩意境
造型设计能够赋予色彩深厚的文化意涵。以绿色玉石为例,雕琢为荷叶形态时,通过仿生造型传递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意境;雕刻为竹节形制,则借助造型语言诠释“虚怀若谷”的君子品格。这种将传统美学理念与造型设计深度融合的创作方式,切实落实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政策要求,使色彩与造型的结合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五、结束语
色彩与造型的美学关系是玉雕艺术的核心命题。天然色彩的独特性与文化象征性,造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与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玉雕艺术的审美基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决定作品的艺术品质,更体现着创作者对材料特性的把握、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审美观念的创新。在当代语境下,深化对色彩与造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薇 , 尹作为 , 杨树明 . 民艺寻根:对腾冲翡翠玉雕造物文化特征 的 剖 析 与 思 考 [J]. 宝 石 和 宝 石 学 杂 志 ( 中 英 文 ),2025,27(01):77-85.DOI:10.15964/j.cnki.027jgg.2025.01.009.
[2] 吴庆国 . 探析文化意象对玉雕作品情感张力构建的作用 [J]. 天工 ,2025,No.162(06):16-18.
[3] 江 美 才 . 玉 雕 艺 术 作 品 的 文 化 内 涵 和 艺 术 价 值 [J]. 天工 ,2025,No.168(12):15-17.
作者简介:林建新(1987.08)男,汉族,福建省 莆田人 行政职务,玉雕师,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玉石雕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