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交融:傣族建筑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夏雯婕 汤丽菊
1. 瑞丽市点土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6786000 2. 瑞丽市荣丰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6786000
一、引言
傣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干栏式结构、精巧的装饰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傣族文化的立体载体。从竹楼、佛寺到村寨布局,傣族建筑不仅满足居住与宗教需求,更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宇宙观、生态观与社会伦理。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现代建筑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傣族传统建筑面临着功能滞后、技艺失传、形态异化等问题。如何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实现现代转型,成为傣族建筑发展的关键课题。
二、傣族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与营造特征
(一)建筑类型与功能体系
1. 居住建筑
干栏式竹楼:傣族传统民居以“干栏式”竹楼为主,分上下两层,底层架空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上层为居住空间,体现“人上畜下”的垂直功能分区。竹楼多采用榫卯结构,以竹、木为主要材料,屋顶坡度陡峭,利于排水,适应当地湿热气候[1]。
2. 宗教建筑
佛寺与佛塔:傣族佛寺(傣语称“洼”)为村寨核心,建筑风格融合南亚佛教元素与本土特色。大殿采用重檐歇山顶,檐角高挑如飞鸟展翅;佛塔(如勐龙白塔)多为砖石结构,塔身呈锥形,装饰莲花座、浮雕佛像,象征佛教“须弥山”宇宙观。
(二)营造技艺与生态智慧
傣族建筑技艺依赖工匠经验传承,采用“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原则。竹楼建造以竹篾绑扎替代铁钉,木材经火烤防腐;佛寺装饰运用木雕、彩绘、瓦当等工艺,图案多为孔雀、大象、菩提树等傣族文化符号。此外,村寨选址遵循“依山傍水、林田环绕”的生态理念,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三)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傣族建筑承载着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干栏式竹楼的空间布局暗含家族伦理,火塘作为家庭核心,象征家族延续;佛寺则是宗教活动、文化传承与社区议事的公共空间,强化村寨凝聚力。
三、傣族建筑在现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技艺传承困境
现代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与施工技术的普及,导致传统竹木结构建筑逐渐被替代。同时,掌握榫卯技艺、木雕装饰的傣族工匠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因经济收益低、学习周期长不愿入行,传统营造技艺濒临失传。
(二)建筑功能与形态异化
城镇化进程中,傣族聚居区大量新建住宅模仿城市建筑风格,干栏式竹楼的防潮、通风优势被忽视,代之以平层砖混结构。部分旅游开发项目为追求商业效益,将傣族建筑简化为“符号拼贴”,滥用假斗拱、塑料瓦等元素,导致建筑形态失真。
(三)文化生态失衡
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傣族传统建筑的社会功能弱化。佛寺作为社区中心的地位下降,年轻人更倾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传统村寨“林—寨—田”的生态格局被破坏,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逐渐消失。
四、傣族建筑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实践
(一)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在传统与现代交融背景下,傣族建筑通过多元实践实现保护与活化。一方面,非遗保护与技艺传承得以强化,西双版纳等地建立传习所,邀请资深工匠传授竹楼搭建、木雕彩绘等技艺,并纳入职业院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确保传统营造技艺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焕发新生:部分村寨将废弃竹楼改造为民宿、博物馆或文创工坊,如勐景来村寨保留竹楼外观风貌,内部融合现代居住设施,既延续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又满足当代使用需求,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傣族元素创新
在现代建筑实践中,傣族传统元素通过符号转译与技术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设计师从佛寺重檐、竹楼形态中提取文化符号,以抽象化手法融入现代建筑造型,如云南民族博物馆运用钢结构与玻璃材料再现传统屋顶神韵。同时,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新建住宅保留干栏式架空层设计,以钢混框架替代竹木结构,既延续通风防潮优势,又提升抗震性能与使用寿命。这种形式重构与性能优化的结合,使傣族建筑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三)文旅融合与文化生态复兴
傣族地区通过“建筑 + 文化 + 旅游”模式,将传统建筑转化为文化体验场景。例如,景洪告庄西双景景区复原傣族佛寺、水榭等建筑,结合泼水节、傣剧表演等活动,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播载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2]。
五、傣族建筑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构建传承体系,守护技艺根脉
建立“传承人保护—学校教育—社区参与”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设立傣族建筑技艺专项保护基金,对传承人给予经济补贴;在中小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建筑的认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竹楼修缮、节庆建筑搭建,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推动创新设计,实现功能转型
鼓励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路径。在居住建筑中,融合干栏式结构与现代居住需求,设计通风防潮的生态住宅;在公共建筑领域,提炼傣族建筑符号,打造兼具文化辨识度与现代功能性的地标性建筑。
(三)重塑文化生态,促进协同发展
以傣族建筑为核心,整合自然景观、民俗文化资源,构建“建筑—生态—文化”共生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保护传统村寨格局,限制破坏性开发;推动社区参与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形成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综上所述,傣族建筑的发展与变迁,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过程。唯有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将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技术需求相结合,才能使傣族建筑既延续文化基因,又焕发时代活力,为民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蔡汉军 , 郑革委 . 干栏式建筑结构在傣族竹楼中的运用研究 [J]. 艺术科技 ,2022,35(3):203-205.
[2] 李念羲 . 浅谈傣族民居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J]. 砖瓦 ,2022(2):71-72.
[3] 王腾月 , 李海华 , 高艳杰 . 浅析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及其发展演变 [J].陶瓷 ,2024(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