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赋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

曹金悦

淮北师范大学 235000

一、困境审视:智能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挑战

1.1 信息洪流中理论传播的稀释危机

智能媒体时代日均海量信息汹涌如潮,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面临严峻的稀释挑战,算法推荐机制秉持“流量至上”原则,娱乐八卦、热点事件等内容被优先推送,从而导致理论传播内容曝光度和触达率大幅降低。短视频平台就是个例子,根据相关研究,短视频平台中娱乐类内容占比相对较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占比则相对较低,而且碎片化传播模式还让理论学习变得浮于表面,完整理论体系被切割成数十秒的短视频片段,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和核心要义很难被深入理解,长此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会被削弱,公众对理论可能产生片面甚至错误认知。

1.2 虚假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冲击

网络空间匿名开放的制度,致使虚假信息和错误思潮滋生,并且智能媒体传播具有裂变特性,部分别有用心者就利用这一点炮制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虚假信息,从而出现经典著作原文被恶意篡改、不实理论解读被编造之类的情况;社交平台上,有些错误思潮打着“学术探讨”的旗号,通过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手段误导公众,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上诋毁英雄烈士、否定革命历史,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一旦传播,就会严重扰乱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正常秩序,消解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根基,使理论传播工作遇到巨大阻碍。

1.3 传播主体能力与素养的适配难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在智能媒体时代被要求具备跨学科、复合型能力,但当下传播主体的能力素养与时代需求差距较大,理论工作者大多擅长学术研究却对智能媒体传播规律了解不足,很难将深奥理论转化为符合新媒体传播特色的内容。有的高校教授在短视频平台开理论课仍使用传统课堂讲授法,内容枯燥难以吸引年轻受众,而媒体从业者虽熟悉新媒体传播技巧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欠缺的问题明显,一些自媒体在制作理论传播内容时由于对理论理解不深会出现解读出错、观点有偏差等情况,这不但影响传播效果还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传播主体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不足制约着智能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

二、路径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传播新路径

2.1 创新内容生产机制,重塑理论传播形态

理论层面上,构建“技术驱动、需求导向、创意赋能”的内容生产新机制必须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深挖不同年龄、职业、地域受众的理论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以精准定位内容创作方向,在内容生产流程里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理论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1] ;创意表达上要融合影视叙事、游戏设计等多元艺术形式以打破传统理论传播的刻板印象,并且建立内容质量评估体系,从思想性、创新性、传播性等维度对内容综合评价来优化创作流程。

“这就是中国”系列短视频创作团队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据,发现年轻受众热衷于解读国际热点事件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关联并由此切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与国际局势、中国实践相结合,形式包括动画、实景拍摄。视频通过对比中外抗疫模式生动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深奥理论转化成大众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且视觉效果丰富的内容,该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播放量累计超 10 亿次,成功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破圈效应。

2.2 构建多元协同传播网络,凝聚传播合力

理论上要打造“政府引领、高校支撑、媒体发力、社会参与”的协同传播生态体系。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方面有优势,应发挥这一优势,制定智能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扶持政策并搭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平台。高校凭借学科优势能够组建理论研究与传播创新团队,从而稳稳地提供内容创作的理论支撑。主流媒体在专业采编与传播渠道上具有优势,要承担起内容制作与分发的核心任务 [2]。社会组织应扎根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宣讲活动,打通理论传播的“一公里”。各主体明确职责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后,就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传播格局。

“理响中国”网络理论传播活动是多元协同传播的成功范例,由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联合清华、人大等高校专家学者共同策划理论选题、撰写权威解读文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用旗下客户端、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广泛传播,且邀地方融媒体中心、自媒体达人二次创作内容并扩散,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安排志愿者深入基层,以线下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把理论内容送到群众身边,活动开展后,全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50 亿次,实现线上线下、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3 提升传播主体素养,强化传播效能理论层面构建“分层培养、精准提升”的传播主体能力建设体系很关键在理论工作者方面,为其开设智能媒体传播技术、新媒体运营等专项培训课程并邀请行业专家传授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实操技能,助其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与技巧,鼓励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求,让理论传播更贴合实际;在媒体从业者这方面,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理论研修班、专题讲座并邀请知名学者解读经典著作、分析时政热点,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开展业务竞赛、案例分享会等活动以促进从业者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 [3,4]。

某省级融媒体中心提升传播主体素养的实践有可借鉴之处,该中心实施了个“双培计划”,把优秀理论工作者派到互联网企业学习智能媒体技术,并且让媒体记者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级研修班,系统培训完后理论工作者能自己策划制作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新媒体产品。用 AI 数字人技术打造的“理论主播”以生动方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媒体从业者在内容创作时也更重视理论深度和价值导向,推出的“红色足迹”系列报道实地探访革命遗址、采访老党员,很好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红色文化,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传播主体素养提升后,该融媒体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传播效能也得到有效增强[5]。

三、结语

此论文系统分析了智能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播中的作用、困境与应对策略,证实数字技术为理论传播带来新契机,多元创新路径可有效破解传播难题。然而,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加速,智能媒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融合仍需持续深化。未来研究可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与理论传播的结合,探索更具前瞻性的传播模式 [6]。同时,在实践层面,需进一步完善传播生态体系,提升全民理论素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邓美英 , 李艳 . 数“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机遇、挑战和实践探路 [J]. 青年发展论坛 ,2025,35(02):51-58.

[2]陈玲 , 王春丽 .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三重维度 [J]. 福建教育 ,2024,(52):47-52.

[3]盛先科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特征探索与风险应对策略 [J]. 黑龙江教育 ( 理论与实践 ),2025,(02):16-20.

[4] 龚小勇 , 汪麟 , 张慧敏 . 数字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依据、现 实 困 境 与 实 践 路 径 [J]. 教 育 与 职 业 ,2024,(22):99-106.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4.22.012.

[5]热合木江·沙吾提 . 数字党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探索 [J]. 思想战线 ,2024,50(06):11-19.

[6]姜国峰 . 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谫论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8):69-71.DOI:10.19865/j.cnki.xxdj.2024.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