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谢亚楠 范璇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一、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这些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和价值观念碰撞”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成为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作为塑造青年价值观的关键抓手”其协同创新不仅是应对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产业升级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显著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强调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传统单一路径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这种背景下”党建与思政教育必须打破原有界限”形成育人合力。学生党支部活动与思政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有机衔接”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从国际视野看”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更加隐蔽复杂。某些西方国家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等渠道进行价值观渗透”部分青年存在政治认知模糊、历史观念淡薄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构建起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防火墙””通过创新“主题党日 + 思政实践”“党员先锋岗 + 课程思政”等模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当下”两者的协同创新更需把握技术赋能机遇”开发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教育载体。
国内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也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这为党建与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创造了政策空间。许多高校已开始探索“党建导师制”“思政工作室”等新形式”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动教学素材”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这种融合既保持了党建工作的政治高度”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辟了新路径。
二、当前协同育人体系的问题诊断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认知层面。课堂上能熟练背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关键词”但在面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时”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情绪化言论影响。某高校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三成受访者认为“爱国情怀主要体现为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却忽视日常学习生活中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认知偏差反映出价值观教育尚未真正入脑入心。学生党员群体中同样存在“重身份获取、轻作用发挥”的现象”个别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在宿舍管理、学风建设等日常事务中未能充分体现先进性。
传统教育模式的割裂性制约了育人效果。党建工作多集中于发展党员、理论学习等事务性环节”与思政课程存在“各说各话”的情况。比如在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党务工作者侧重理论体系解读”思政教师偏向案例教学”两者缺乏有机衔接。某学院尝试开展的“党员带读思政经典”活动中”由于内容设计过于理论化”学生参与度不足预期半数。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尚未充分释放。暑期“三下乡”等传统实践活动往往变成“打卡式”参与”与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关联度不高”导致学生获得感不强。
新媒体环境暴露出协同机制的适应性不足。短视频平台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常以“解密档案”“幽默段子”等形式出现”部分学生因缺乏系统历史知识储备而难辨真伪。虽然多数高校建立了网络思政矩阵”但微信公众号推文与抖音快手上的学生自发内容存在明显“温差”。某高校团委抖音号发布的党史故事点赞量”仅为学生娱乐类账号的十分之一”这种传播效能的差距折射出教育话语转化的滞后性。宿舍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场域”其育人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开发。调研中有辅导员反映”学生晚间卧谈常涉及社会负面现象”但缺乏及时正向引导的介入机制。
三、协同创新路径的构建与实践
在探索协同创新路径的实践中”构建融合性平台是打破部门壁垒的关键举措。某高校试点运行的“红烛育人中心””将组织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资源进行物理整合”打造出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心理咨询于一体的实体空间。该平台采用“预约制 + 项目制”运作模式”学生既可以通过系统预约党史VR 体验设备”也能申请组建“红色基因寻访”实践团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开发的“智慧党建地图”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的红色文化景观数字化”学生扫码即可获取图文音视频相结合的解说内容”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使参观率提升了近四成。针对理工科学生特点”平台还开设了“科创项目党建指导员”制度”由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研发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某团队开发的“党史知识智能问答机器人”已应用于二十余个学生党支部。
载体创新需要把握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短视频平台“青马微课堂”系列采用“一分钟党史”形式”由学生党员担任主播”用生活化语言讲述“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等鲜活话题”单期最高播放量突破 50 万次。更富创意的是“剧本杀”式组织生活”某学院改编的《觉醒年代》互动剧本”通过角色扮演让参与者亲历建党初期的重大抉择”参与学生反馈“比传统党课更能引发共情”。宿舍作为重要育人场域”试点推行的“党员寝室挂牌”制度要求挂牌党员每周组织“时事茶话会””用同龄人视角解读乡村振兴、航天精神等主题。这些载体共同特点是: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象体验”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某次“食堂里的思政课”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年代大学食堂菜谱”在饮食变迁中直观感受国家发展成就”这种“舌尖上的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监管机制的完善为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的“双线督导”体系颇具特色:线上通过学习通平台抓取学生参与党建和思政活动的数据轨迹”形成个人成长画像;线下由退休老教授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随机旁听各类教育活动。两者结合既能发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也能及时捕捉学生的真实反馈。某次督导发现”部分“课程思政”案例存在牵强附会问题”据此建立的“思政元素备案库”为教师提供了 200 余个专业教学融合范例。激励机制方面”实施的“德育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情况纳入评优评先体系”而教师参与的协同育人成果则与其职称评聘挂钩。某学院开发的“红黄蓝”预警系统尤为亮眼”通过分析学生图书馆借阅记录、网络行为等数据”对思想波动较大的个体启动分级干预”这套系统成功帮助三十余名学生化解了心理危机。
技术赋能开辟了协同育人的新维度。某校与科技企业联合研发的“智慧党建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自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该平台精准识别出对防疫政策存在疑惑的学生群体”及时组织在线答疑会”有效疏导了焦虑情绪。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带来突破性体验”学生戴上 VR 设备就能“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种“穿越式教学”使革命传统教育焕发新生机。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被用于建立不可篡改的“德育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成长轨迹”为综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痛点”更实现了育人过程的精准化和可视化。
四、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估展望
随着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入推进”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政治理论考试成绩的提高”更应关注学生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习惯的持久性。某高校开发的“三维评估模型”颇具参考价值:知识维度通过主题征文、案例分析考查理论内化程度;行为维度追踪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持续性;情感维度则采用匿名问卷测量家国情怀等软性指标的成长变化。在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部分试点院校建立的“动态调适系统”值得关注”该系统定期采集师生反馈”自动优化活动形式与内容配比”如某校根据数据分析将原本季度性的“红色实践周”调整为“常态化微实践””显著提升了参与深度。技术赋能使评估更加精准”某平台运用情感分析算法解读学生在党建活动中的线上讨论”及时发现并疏导潜在的认识偏差。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校际协同评估机制”通过建立区域性数据库”实现育人经验的智能匹配与资源共享”让创新成果产生更大辐射效应。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搭建融合性平台、构建多样化载体、建立监管性机制等创新举措”我们能够有效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提升育人实效。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实践路径”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专业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敬伟 , 常路 .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为例 [J]. 吉林教育 ,2025,(08):9-11.
[2] 张芬 .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J]. 大学 ,2024,(36):16-19.
[3] 肖瑜晞 .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探析 [J]. 华章 ,2024,(11):126-128.
[4] 史虹 , 王国彪 , 张韶辰 , 等 .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J]. 中国军转民 ,2024,(01):77-78.
[5] 万深艳 , 魏林 .“智慧党建”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J]. 学园 ,2024,17(13):4-6.
[6] 朱佳 , 戚玉强 , 林彤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01):14-16.
作者简介:谢亚楠(1992 年03-),性别: 男,籍贯:辽宁 阜新,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3 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23KDDJ-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