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下的费制管理

作者

曾申君 叶芸芸 陈毅凡

上海水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433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从“重分配、轻绩效”逐步转向“以绩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成为改革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传统以部门预算为导向的费制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标准不一、透明度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财政资金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求,费制管理亟须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支出约束、优化资金分配机制实现财政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因此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费制改革不仅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财政透明度的需要,更是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

一、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下费制管理的概念

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下的费制管理是指将绩效理念和方法全面嵌入各类费用制度和标准的制定、执行与监督过程,实现费用设置合理化、使用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的制度体系,该管理模式以财政支出绩效目标为导向,依据绩效评估结果优化支出结构和费用安排,推动“以绩效定标准、以结果促管理”,与传统费制不同,它强调预算安排与支出效果的逻辑关联,突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关系,通过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费用标准的适应性与可控性,该模式不仅提升了财政管理的精准度和透明度,也为实现公共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是推动财政支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1]。

二、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下费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绩效目标

在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费制管理体系中,明确绩效目标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费用管理的前提条件,绩效目标的设定不仅是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的依据,更是后续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绩效评估的重要参照,当前部分部门在费用设定中存在目标模糊、标准泛化的问题,导致支出效率不高,监管难度加大,因此首先要按照“投入 - 产出 - 结果”的逻辑路径,科学设定费用项目对应的绩效目标,确保每项费用支出都对应可量化、可评价的结果指标,例如在教育经费管理中应明确“提高师资培训覆盖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可衡量目标,避免仅以支出规模判断绩效,同时政府还需结合项目性质、服务对象和区域特点,分层分类设定目标,避免“一刀切”的目标制定方式 [2]。为进一步提升绩效目标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政府应建立“目标设定—执行跟踪—评估反馈—目标优化”闭环机制,实现绩效目标的动态更新与持续改进,在目标设定阶段应引导部门依据政策导向、群众需求及历史绩效数据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进行专家论证和跨部门协调,以提升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达性。在执行阶段,政府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目标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纠偏处理;评估阶段则需借助多元化评估机制,如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增强绩效评价的客观性,最终基于评估结果对目标设定策略进行优化,逐步形成科学、清晰、可持续的绩效目标体系,为费用制度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二)分类设定标准

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背景下,科学分类设定费用标准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路径,传统费制管理普遍存在“一刀切”的弊端,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类型、单位性质及地区差异,导致标准设定偏离实际、执行弹性不足,为此政府应根据费用的经济性质、使用对象和绩效目标,对各类费用项目进行系统分类,比如行政运行类费用应依据机构规模、人员编制和行政职能设定标准;事业服务类费用则应结合服务对象数量、服务质量目标等因素加以规范;专项资金类费用则更应结合具体任务和产出要求动态设定标准,通过科学分类使标准设定更具针对性、合理性,为实现“以标准促绩效、以绩效促管理”奠定基础。在实施分类设定标准过程中,政府应注重结合大数据分析与历史支出情况,逐步建立覆盖全面、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费用标准体系,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费用执行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与纵向跟踪,识别合理区间,制定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还需建立标准审核与更新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小组对标准进行定期评估与优化,确保其科学性与适应性,此外分类标准的制定应注重政策协同与上下衔接,避免出现标准重叠、管理真空等问题,在实践中通过细化标准分类不仅能提升绩效管理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压缩寻租空间、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真正实现“花钱有依据、问效有标准”。

(三)建立动态机制

在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费制管理体系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是实现费用管理科学化与灵活化的关键举措,传统的费制标准往往存在“一次设定、长期沿用”的问题,忽视了政策调整、物价变化和公共需求演变等因素,容易导致标准滞后、与实际脱节,因此政府应在费用标准设定的基础上构建以绩效结果为核心、数据驱动为支撑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费用制度具备适应变化和持续优化的能力,具体来说政府可通过年度预算执行评估、绩效审计结果、部门工作量变化等数据,动态调整费用标准和支出结构,确保资源分配与政策目标相一致,例如在教育、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结合服务人次、成本变动等因素,定期更新标准,既能保障服务质量,也能防止资金浪费。动态机制的建立还应依赖制度支撑和技术保障双轮驱动,一方面政府应由财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明确的动态调整流程与责任分工,设定费用调整的触发条件、审核程序和执行规则,防止调整机制流于形式或成为规避绩效问责的工具;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财政大数据平台与信息系统,实时采集费用执行数据和绩效指标,开展自动化分析与预警,实现费用标准的精准化修订,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建立部门内部反馈机制,强化执行端对标准适用性的主动反馈能力,增强标准制定的实践适应性,通过不断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能够实现“以变应变、持续提升”,推动费制管理从静态规范走向动态治理,助力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结语

基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费制管理改革是推动财政制度现代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路径,通过明确绩效目标、分类设定标准、建立动态机制等措施能够实现费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透明化,为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坚实支撑,未来政府应持续推进绩效理念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责任清晰、运作高效的费制管理体系,为实现高质量财政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婉莹 , 吉黎 .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 [J]. 财会研究 , 2023(2):29-33.

[2] 尹少群 张翰林 潘道凌 柳杨.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J].经济师 , 2024(3).

作者简介:姓名 :曾申君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05 籍贯: 江苏江】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会计职称 研究方向: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