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工作的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王亚辉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湖光小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阶段作为少先队向共青团过渡的关键时期,其组织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团队组织链条的连续性。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2023)明确指出,需要“强化初中阶段少先队与共青团的衔接,形成党团队育人合力”。然而,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数字化浪潮冲击及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衔接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亟需系统性优化。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党团队组织衔接的学术研究,填补初中阶段衔接工作的理论空白;实践层面,为学校、共青团组织提供可操作的衔接方案,助力青少年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夯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新时代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与制度基础

当前,我国已形成“党委领导、团委牵头、教育协同”的工作格局,《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对衔接工作作出原则性规定,如“初中少先队员年满 14 周岁可申请加入共青团”。部分地区试点“积分入团”“推优入团”制度,将少先队表现作为入团重要依据。

(二)实践成效

组织衔接初步探索:多数初中设立少先队大队部与团委,通过“离队入团”仪式、团前教育课等形式推进衔接。

教育内容部分融合:部分学校将少先队“红领巾奖章”与共青团“青年大学习”衔接,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活动。

数字化管理尝试:少数地区依托“智慧团建”“队务通”平台,实现队员信息与团员发展数据的初步对接。

三、新时代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工作的核心困境

(一)组织管理:机制断层与协同不足

管理主体权责模糊:初中少先队常由德育处或团委代管,存在“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现象,与团委的工作衔接缺乏制度化流程。

队伍建设专业性不足:初中少先队辅导员多由班主任兼任,缺乏共青团工作经验;团委干部对少先队工作规律认识不深,导致活动设计“成人化”“形式化”。

(二)教育内容:目标脱节与载体单一

1. 政治引领梯度缺失:少先队教育侧重“爱党爱国”情感启蒙,共青团强调“共产主义信仰”培育,但中间缺乏“社会主义建设者”角色认知的过渡教育。

2. 活动形式同质化:多数学校以讲座、报告会为主,缺乏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如红色研学、志愿服务项目化设计),难以激发参与兴趣。

(三)评价机制:标准缺失与衔接断裂

1. 成长评价碎片化:少先队“红领巾奖章”与共青团“入团积分”评价体系独立运行,未形成贯穿初中阶段的政治素养成长档案。

2. 激励机制失效:少先队员的优秀表现(如志愿服务时长、奖章获得情况)未有效转化为入团优先条件,削弱衔接工作的导向性。

(四)技术赋能:数据壁垒与应用滞后

1. 信息系统不互通:少先队“智慧队建”与共青团“智慧团建”系统分属不同平台,队员基础信息、活动参与数据无法实时共享。

2. 数字化场景缺失:缺乏基于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的沉浸式团前教育场景,难以适应数字原住民的认知习惯。

四、新时代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工作的优化路径

(一)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组织协同体系

1. 完善“双轨管理”制度

2.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的“党团队衔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团委书记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建立“每周联席会 + 学期计划表”工作机制。

3. 推行“1+N”辅导员配备模式:1 名专职团委(少先队)干部统筹,N名班主任、学科教师、校外辅导员协同参与。

4. 优化团员发展流程

制定《初中团员发展衔接指南》,将少先队“三星级以上奖章”“红领巾讲解员”等表现作为入团必备条件,设置“少先队推优 — 团委考察 — 支部表决”三级审核机制。

(二)内容融合:打造阶梯式政治启蒙课程

1. 设计“三维衔接”教育内容

2. 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3. 开展“四个一”衔接活动:一次少先队主题团日观摩、一期“团徽下的成长”分享会、一项“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实践、一场离队入团仪式教育。

(三)技术赋能:搭建数字化衔接管理平台

1. 开发“党团队一体化”数据中台

2. 整合“智慧队建”与“智慧团建”数据,建立队员从初一到初三的政治素养成长数据库,自动记录奖章获得、团课学习、志愿服务等数据,生成入团推荐指数。

3. 构建沉浸式数字教育场景

利用 VR 技术还原“五四运动”“共青团一大”等历史场景,开发“团史知识闯关”小程序,将学习时长与入团积分挂钩,提升教育趣味性。

(四)资源整合:形成家校社协同

1. 建立“三位一体”支持体系

学校:开设“团前教育”校本课程,纳入初中综合实践学分;

家庭:开展“红色家风传承”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团课学习;

社会:联合党史馆、企业团委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职业体验 + 政治启蒙”融合活动。

2. 强化师资专业培训

教育部门将党团队衔接工作纳入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每年组织“共青团工作方法”“青少年政治引领”专题培训,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挂钩。

五、结论

新时代初中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组织、内容、技术、资源多维度突破传统模式局限。通过构建机制健全、内容贯通、技术支撑、协同高效的衔接体系,既能为共青团输送政治合格的新鲜血液,也能为党培养“红孩子”成长为“红青年”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衔接差异,开展实证研究与案例跟踪,为政策完善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 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 [Z]. 2019.

[2] 陆士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教育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张旭东。初中阶段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机制创新研究 [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 (02): 45-51.

[4] 教育部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 [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