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竞赛项目教学化驱动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章娇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4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高校需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确立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高校设计类专业作为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未来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设计教育领域正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等多重挑战。高水平竞赛项目制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水平竞赛以项目制的形式引入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竞赛项目教学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竞赛项目教学化模式是指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载体,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将竞赛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该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紧密围绕竞赛主题展开团队协作,历经策划、设计、实施直至评价的各个环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思维。

竞赛项目制以竞赛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竞赛中发挥创新思维,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竞赛要求的不断变化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的前沿性。

2 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内各大高校逐渐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一些学校将高水平竞赛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2022 年 7 月,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育》刊登了一篇论文,深入剖析了中国美术学院在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方案和实践模式。该论文基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改革研究成果,验证了产学赛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中国美术学院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此外,学院还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式,显著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教学检查中展现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度。2021 年 9 月,发表在《时代教育》期刊上的论文《民办本科院校“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立足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现状,指出鲜有高校将“赛教结合”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未能做到全过程的结合,以及“学赛结合”的辐射面和受益面不够宽等问题。强调民办本科院校应着重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向实践领域延伸,并提出将学科竞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自 2016 年开始实施以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将设计竞赛列入培养计划,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竞赛专题课,将竞赛内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并列入成绩考核,将优秀课程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后参赛;同时,在学生设计竞赛辅导过程中,除本专业指导教师之外,每个相关专业都指定一名专业教师作为辅助指导。通过以上多种改革方式,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数量大幅增长,在全校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学风建设,学生设计竞赛所取得的成果也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以上高校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将学科竞赛融入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学科竞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3 我校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1 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较大

每位学生均拥有其独特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和见解各异。因此,设计专业的教育应当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性。然而,在我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紧张与授课方式的束缚,教师们往往只能采取一种面向大众的通用教学策略,以适应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亦无法使学生的个性在设计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3.2 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们对于学科竞赛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不足,往往将其视为无足轻重之事,仅在兴趣盎然、精力有余之时,才会考虑参与其中。参赛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感、时间占用过多等负面因素,削弱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使他们未能充分意识到学科竞赛对自身发展的深远影响。

3.3 竞赛项目与课程的关联性不强

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尚未实现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融合,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加之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导致竞赛活动的开展程度有限。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认识到学科竞赛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因而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未达到理应具有的程度。

4 高水平竞赛项目制驱动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4.1 整合竞赛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整合竞赛信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设计竞赛,将学科竞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将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培养相整合,将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培养相整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设计人才。同时,分专业设置竞赛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汇聚各类竞赛的相关信息,包括竞赛时间、类别、投稿要求等,将极大地方便教师及学生获取竞赛资讯,并从中选取与课程适配度较高的竞赛,以项目制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构建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活动应紧密围绕竞赛项目展开,确保学生在掌握必要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类竞赛。设计竞赛不仅能检验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成果。这一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为其未来学习和工作增添竞争力。

4.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适用于竞赛项目教学化的多维考核评价方式。传统教育考核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关社会评价相对缺乏,不同考核评价主体评价角度和评价能力不同导致不同评价结果。可构建涵盖竞赛成绩、项目质量、团队合作及专家评审等多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各自领域的实际表现,而且能够鼓励学生在学术和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5 结论

通过实施竞赛项目教学化驱动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竞赛项目教学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未来,应当更加深入地推进该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程,旨在促进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鲁挺 . 艺术院校产学赛教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J]. 艺术教育 , 2022(7):265-268.

[2] 刘雪婷 , 田悦 , 陈苗 , 等 . 民办本科院校 " 以赛促教 , 赛教结合 " 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J]. 时代教育 : 下旬 , 2021(9):0168-0169.

[3] 闫晨 . 以设计竞赛为载体推动教学改革初探 [J]. 大学教育 , 2020,(3): 5-8.

课题项目:2023 年教学研究项目《竞赛项目教学化驱动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2326)

作者简介:章娇(1991.06-),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