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川升钟湖旅游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与演进逻辑研究

作者

何顺林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 合川 401520

升钟湖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北部,是嘉陵江支流西河上的大型人工湖,水域面积 8.4 万亩,库容13.39亿立方米,主航道长 100 公里,最深处170 余米,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1]景区横跨南部、阆中、剑阁三县市,核心面积235.9 平方公里,现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湿地公园。近年来,南部县全力推进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通过“一核一轴三片区”布局,整合资源,打造集观光、运动、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截至2024 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 400 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8 亿元,

(一)生态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

升钟湖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偏少。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升钟湖四季皆有不同景致,春季繁花似锦,夏季凉爽宜人,秋季天高云淡,冬季银装素裹,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季节性旅游资源。

湖区风光旖旎,岛屿星罗棋布。山水相依的景观组合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基础,可开展如水上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种旅游活动,拥有凤凰岛、临江坪渔村、香炷山奇石公园等标志性景点和地质遗迹观赏点。景区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良,为众多鸟类和鱼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湖内鱼类资源丰富,拥有红尾、翘嘴、银鱼、桂鱼、鲢鱼、鲫鱼等50 多种鱼类,这不仅为垂钓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钓鱼条件,也为当地的渔业和美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旅游资源

升钟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遗迹、红色文化、工程文化、非遗民俗等多种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在历史遗迹方面,升钟湖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元建筑醴峰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神坝砖塔以及县级文物古西水县衙遗址等,历史底蕴深厚。在红色文化方面,作为“升保起义”的发源地,景区内保存有升保起义纪念碑、红军洞、龙尾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景点,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工程文化方面,升钟水库的建设始于1977 年,历时7 年竣工,凝聚了数万建设者的心血,大坝、溢洪道等工程设施不仅是水利奇迹,也是工程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展现了湖区人民“肩挑背驮筑平湖”的奋斗精神。在非遗民俗方面,升钟湖是川北民俗文化的富集地,双峰傩戏、店垭花灯、神坝皮影、川北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渔歌、鱼拓画、树皮画等渔家文化形态与耕湖牧渔的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每年元旦、国庆等节日,景区均举办民俗展演、非遗市集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三)现有旅游项目与设施

升钟湖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休闲垂钓、体育赛事、民俗体验等方面。升钟湖拥有1.8 万亩核心垂钓水域,是国内罕有的优质天然钓场,堪称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在体育赛事方面,升钟湖打造了“世界钓鱼城”名片,连续多年举办多届国际钓鱼大赛,吸引了全球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数万名选手参赛;同时,升钟湖的龙舟赛、皮划艇赛等水上运动赛事也非常有名。在山水观光和民俗体验方面,景区8 万余亩水域烟波浩渺,岛屿星罗棋布,青山环绕,乘船游览可尽赏湖光山色;沿环湖路骑行或散步,能沉浸式感受自然风光;农事体验方面,游客可参与采摘、耕种等活动,体验田园生活;此外,民俗体验同样丰富,游客能欣赏到双峰傩戏、店垭花灯、神坝皮影等非遗表演,还可亲手制作鱼拓画、树皮画等,感受当地独特的渔家文化。

经过数十年建设开发,景区的配套设施已比较完善。游客服务中心集游客服务、博物馆展示、湿地公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容纳7000 余人的海螺广场是举办大赛开幕式、闭幕式等活动的热门场地。住宿方面,建成了多家星级酒店和浅湾湖滨现代别墅群、百余家星级渔家乐以及数十个家庭式商务旅店供游客选择。此外,还建有升钟湖渔猎岛、连接线道路及环湖景观道路以及众多露营基地。

二、升钟湖旅游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这种划分有利于深化旅游目的地动态发展认知。传统文旅理论侧重静态资源分析,阶段划分则能揭示升钟湖从基础建设到品牌塑造再到产业融合的动态脉络,补充了“资源利用、品牌打造、多产业融合”的动态发展模型,完善了文旅开发理论的动态研究体系。

其次,划分提供了区域文旅开发实践案例。升钟湖以“山水资源+体育赛事+民俗文化”的整合模式,验证了资源整合与赛事驱动的有效性。其通过国际钓鱼赛事拓展市场、挖掘非遗与农耕文化打造特色产品的经验,为西南地区同类景区提供了“赛事引流、文化赋能、产业协同”的开发范式,丰富了区域文旅理论的实践案例。

(二)实践意义

首先,阶段划分有利于精准指导升钟湖景区建设。文旅资源在开发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特点,其开发与建设的使命与重点任务颇具区别。明确了景区当前处于何种开发阶段,也就明确了当前开发的重点任务是什么,有利于精准指导升钟湖景区的适时建设和长远发展。

其次,阶段划分有利于升钟湖景区营销策略的动态优化。目的地营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同一个目的地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营销重点。通过对升钟湖景区发展的阶段划分,有利于梳理其景区发展规律,明确当前市场特征,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目的地营销工作。

再次,阶段划分有利于推动驱动区域经济升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旅游业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升钟湖所在地区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够发达,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百姓就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但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只有把准了升钟湖旅游发展的阶段,才能更加有效地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和升级。

三、升钟湖旅游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的依据

综合各类因素,本文将主要依据政策导向、资源开发程度、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四个因素对升钟湖旅游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

(一)政策导向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是推动升钟湖开发的重要动力。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四川省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升钟湖借此机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十三五”期间,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地方政府加大对升钟湖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推动景区向全域旅游方向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文旅融合,升钟湖开始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二)资源开发程度

升钟湖的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初期,仅对部分区域进行简单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简易码头和步道,供游客进行简单的观光游览。随着开发的推进,开始建设大型旅游设施,如游客中心、度假酒店等,并开发了水上娱乐、垂钓等旅游项目。近年来,升钟湖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打造文化主题景点和活动,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协同开发。

(三)市场需求变化

市场需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升钟湖的开发方向。早期,游客以周边城市的观光客为主,需求主要集中在自然风光观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游客对休闲度假、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升钟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开发了露营、研学等体验型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随着自驾游的兴起,景区加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自驾旅游服务。

(四)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升钟湖文旅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产业支撑。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和企业对文旅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同时,文旅开发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推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形成了经济发展与文旅开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升钟湖旅游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结合升钟湖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基础建设期、初步探索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转型升级期五个阶段。

(一)基础建设期(1977 年—1984 年)

1977 年,升钟湖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当时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川东北地区长期面临的干旱问题,改善农业灌溉条件,保障区域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当地民众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用锄头、扁担等简单工具,开启了这场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历经7 年的艰苦奋战,1984 年枢纽工程大坝竣工并下闸蓄水,升钟湖的基本规模由此形成。

这一时期,升钟湖的建设主要围绕水利功能展开,尚未将旅游开发作为主要目标。然而,水利工程的建成却意外地造就了一片壮丽的湖泊自然景观。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以及周边起伏的山峦,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虽然当时没有进行专门的旅游规划和开发,但这片自然景观已经吸引了一些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的游客自发前来观赏,他们被升钟湖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升钟湖的建成也为后续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成为了升钟湖旅游发展的起点。

(二)初步探索期(1984 年—1998 年)

1986 年,升钟湖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官方认可标志着升钟湖的景观价值得到了正式肯定,也意味着升钟湖开始进入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索阶段。

在这一时期,升钟湖主要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然而,此时的旅游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缺乏专业的旅游设施和 设施,如简陋的道路和少量的休息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条件简陋,餐饮也主要以农家菜为主。旅游服务处于初级阶段,缺 员。由于 有效的宣传推广,升钟湖的知名度主要局限于周边地区,游客多来自南部县 剑阁县等临近区域。这一时期的升钟湖旅游开发处于“自然引流”的初级状态,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但为后续的旅游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三)缓慢发展期(1998 年—2009 年)

1998 年,升钟湖一期工程完全竣工并获得验收通过,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灌溉方面。同时,当地政府也开始谋划以“钓鱼运动”为核心的差异化旅游发展定位,为升钟湖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 年,南部县以“旅游扶贫”为思路,对升钟湖景区进行区域整合,将景区范围扩展至517 平方公里,整合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升钟湖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开始初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修建了简易钓场,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垂钓场地;对部分交通道路进行了修缮和拓宽,改善了景区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进出景区。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开发,围绕钓鱼运动,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钓鱼赛事和活动。然而,此时的景区尚未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旅游配套设施仍不够完善,住宿、餐饮等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升钟湖处于从单一景观开发向“景区化”建设过渡的阶段,为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快速发展期(2009 年—2019 年)

2009 年开始,升钟湖正式推进湖区旅游开发和 4A 景区创建;2011 年,成功创建4A 级景区。其中,2009年首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的成功举办成为升钟湖旅游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此次赛事规模宏大,吸引了国内外千余名钓鱼高手参与,并一举摘下“规模最大的野钓竞赛活动”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标志性事件使升钟湖作为优质天然钓场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钓鱼竞赛训练基地”,极大地提升了升钟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赛事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专业钓友的关注,为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围绕垂钓赛事快速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国际标准竞技鱼池 4 个、垂钓长廊 15 公里、库钓钓台200 余个,使升钟湖成为能同时举办国家级、世界级池钓、库钓、舟钓大赛的天然赛场。同时,景区还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水上运动中心、海螺广场、美人鱼码头等基础设施,完善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环湖两岸发展起3 家星级酒店、6 幢浅湾湖滨现代别墅群、125 家依山傍水的星级渔家乐、25 个家庭式商务旅店,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这一时期,升钟湖形成了“垂钓赛事+休闲旅游”的复合业态,旅游收入和游客量显著增长,成功从区域景区发展为全国性钓鱼目的地和休闲旅游胜地。

(五)转型升级期(2019 年至今)

自 2019 年起,升钟湖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致力于提升旅游品质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景区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总投资约 亿元的升钟湖景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 钟湖渔猎岛、 海螺 道路及环湖景观道路等项目,二期项目也在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实施。 示、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商业活动、车辆换乘等综合服务功能;可容纳近7000 人的海螺广场,成为升钟湖景区最具人气和吸引力的活动举办地;环湖路全长15 公里,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骑行、散步体验。

在文旅空间布局方面,升钟湖形成了“一心一环三区”的新格局。“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核心服务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环”为升钟湖环湖路,串联起景区的各个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游览线路;“三区”分别为钓鱼运动区、伏羲文化区、垂钓养心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功能。景区还整合文化、生态、农业等资源,推动业态多元化发展。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神坝砖塔、升保起义纪念地等,以及民间艺术资源,如双峰傩戏、店垭花灯等,通过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形式融入旅游活动中。同时,利用升钟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康养旅游项目,如养生步道、温泉疗养等。还发展了休闲户外训练营地等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致力于打造集体育竞技、休闲度假、康养、文旅融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