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单篇文本教学的价值与实施
商梅焕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大单元教学强调单元主题统领性强,指导学生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整体把握。而单篇文本则以它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给学生一个深入研读和对语言进行精细品味的契机。每篇课文就是一个语文的微缩世界,文字中包含着作者情感表达,写作技巧和文化底蕴,亟待广大师生深入探索、研究。
一、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单篇文本教学价值
(一)基础能力培养
单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单篇文本学习,能够系统学习字词音、形、义知识,获得基本语法规则,修辞手法和其他语文基础知识,促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为大单元学习综合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对单篇课文进行结构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归纳主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等等,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核心的基础能力【1】。
(二)个性体验深化
每一篇课文都具有特殊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魅力,而单篇课文教学则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味与体会到这一独特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与课文展开深入对话,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认知相结合,形成对课文中人,事,情的个性化认识与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体验到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这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在大型学习单元中是不可取代的,它不仅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考。
二、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语文单篇文本教学实施策略
(一)解析单篇结构层次,搭建大单元框架基石
大单元视域中的单篇文本并不是孤立的,它被当作大单元框架建构的一块重要基石。教师需要借助对单篇结构层次的深入解析,发掘文本内部逻辑和理清文本行文脉络来准确把握单篇作为一个大单元的地位和价值。从结构层次上进行解剖,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思路、促进学生文本分析能力的发展、为大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2】。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在教学《三峡》时 ,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课前预习,请学生们吃透整篇文章,对文章中围绕“三峡”所写内容进行梳理。学生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首先总写了三峡地貌,然后按照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的次序,分别表现了三峡在各个季节里的特殊面貌。当教师深入研究“夏水襄陵”这一部分时,他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如“或曰王命急宣者,时有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者”这样的句子,并从中感受到作者利用夸张技巧展现夏天江水湍急的写作手法;在描述春季和冬季的景色时,我们探讨了“素湍绿潭回清映”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巧妙之处。在对《三峡》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把它和这一单元《答谢中书书》联系起来。《答谢中书书》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视角出发,通过仰视、俯视和平视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相互辉映和晨昏交替的自然景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的顺序和手法上的差异,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古代山水游记中景物描写方法”的单元主题框架认知,为后续的单元学习奠定基础。
(二)捕捉单篇关键语素,串联大单元知识链条
单篇文本包含许多关键语素,它们或代表字词或特殊句式表达或特殊修辞手法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抓住这些关键语素、发掘它们背后携带的知识和能力点、把它们和大单元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使大单元知识链条串联起来。通过掌握关键语素,可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地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也可以扩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和其他综合素养的发展【3】。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教学为例,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素。诗中“嘶哑的喉咙”“悲愤的河流”等意象反复出现,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恨。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组织学生探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作用。此外,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运用了假设与隐喻的手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其在抒情中的独特效果。抓住这些关键语素,可将其与本单元知识目标紧密相连。本单元核心主题是“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与意象运用”,这些元素与单元内其他诗歌,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相互呼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关注相似关键语素,串联起关于诗歌意象、情感表达及家国情怀的知识链,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
(三)组织单篇情境教学,激活大单元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生动形象地创设情境,把单篇课文置于大单元主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此,教师可以发掘文本关键元素并借助多媒体展示和角色扮演来建构大单元主题关联情境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可以沉浸到文本内容中去,这样就把单篇学习和大单元的整体目标联系起来,学生就会由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单元的学习氛围也就会自然而然地
活跃起来。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修身正己”主题为例,在教授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可开展“进入社会的一隅,感受人性的光辉”的情境教学活动。课前预习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反映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们注意社会上特殊的群体,从而引出单元主题。课堂上,教师深入解读课文中老王“面如死灰”“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等外貌描写,以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等细节,让学生体会老王的善良与淳朴。然后组织学生们开展角色扮演,扮演老王 ,“我”和身边邻居等角色,模仿课文中角色之间的交谈和交往。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切地体会到老王命运和角色间的感情。课下,安排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对周围有困难的人群进行观察,以组为单位写出观察报告和帮扶计划。学生们在这系列情境体验下,既深刻地体会到《老王》作者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又把这一人文精神引申至生活实践,激活了整个单元“修身正己,关注社会”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单篇课文教学,教师要从传统单篇教学的模式中走出来,重视以单元化、结构化来体现单篇教学所承载的大单元学习任务,切实发挥单篇教学在大单元中的作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杰 . 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情境任务创设的几点思考 [J]. 林区教学 ,2025,(06):117-120.
[2] 林爱雪 .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5):51-53.
[3] 张晓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J]. 嘉应文学 ,2025,(08):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