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出深度:AI 赋能下的提问能力培养新实践

作者

徐妍

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 215600

引言

当 AI 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如何在“提问策略”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提问能力成为值得探索的新课题。细读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提问策略”单元要求,不难发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核心在于从“会问”走向“善问”,从“浅问”迈向“深问”。然而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习惯的制约,“会问”与“深问”之间的跨越并非易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教”代替“练”,用标准化的提问模板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用机械化的训练方式去消磨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样只会让提问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对此,真正有效的提问能力培养也需要学生在AI 技术的支持下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提问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并形成批判性思考习惯。故在“提问策略”单元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需借助 AI 技术的智能优势去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帮助他们突破认知局限并掌握深度提问的方法路径,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信息搜寻:基于AI 引导学生思考“问什么”

运用 AI 技术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是激发其自主思考“问什么”的关键一步,为此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探究情境,在该情境中学生能够借助 AI 工具对特定议题进行多维度、跨领域的资料检索,从而在海量信息中发现个人知识的空白地带或者认知冲突点。例如,面对学生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后提出的问题多半局限于“谁的理想更好”这类文本内部的价值判断时,教师不妨将 AI 大语言模型作为探照灯,引导学生输入指令去探索“安徒生所处的 19 世纪丹麦社会对普通人的命运有何影响”。然后让学生在 AI 呈现的广阔社会背景中,将五粒豆子的不同归宿与当时底层民众的现实困境进行链接,学生的好奇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从文本之内延展到文本之外,原先单一的问题视角也因历史维度的注入而变得立体丰满。这便实现了教学上的一次关键跃迁,即教师利用 AI 将提问的源头从对“故事”的简单复述,成功导向了对“时代”的深度思考,最终促使学生生成“作者是否借豆子隐喻了不同社会阶层”这类更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二、逻辑建构:基于AI 训练学生理清“为何问”

教师借助 AI 梳理知识的内在脉络,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提问的逻辑深度,而学生亦能在审视这些结构化呈现的知识网络时,逐渐明晰自己的提问究竟指向概念的辨析,还是意在探寻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抑或是为了建立不同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当学生就《夜间飞行的秘密》中蝙蝠和雷达的三次实验发出“为何不一次性完成所有验证”的疑问时,教师切莫直接给出“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笼统答案,而是应当把 AI 工具定义为“思维过程模拟器”,指导学生向 AI 下达“请用流程图揭示三次实验之间环环相扣的‘排除 -假设 - 验证’逻辑链”的指令。一旦学生亲眼看见 AI 生成的图谱清晰展示出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恰是第三次实验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他们所见的就不再是孤立的步骤,而是一个逻辑上不可分割的整体,于是最初那个关于“步骤”的提问便会自动升格为对“科学方法论”的探究。这样一来,教师便可借助 AI 将学生的认知焦点从具象的操作层面,巧妙地牵引至抽象的思维建构层面,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优质提问背后所倚仗的严密逻辑。

三、批判审视:基于 AI 支持学生辨析“怎样问”

提问的深度不仅取决于逻辑链条的完整,还依赖于提问方式的恰当,因为当问题的表述经过打磨后,学生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解就会逐层深化,进而达成提问与思维双向提升的目的。例如,针对《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对科技的热情礼赞,学生们往往会提出“科技是不是越发达越好”这类倾向于单向度思维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个“AI 辩论场”,让 AI 扮演“科技风险警示者”的角色,与学生展开一场关于“便利与代价”的交锋。随着 AI 抛出数据隐私、环境污染、信息茧房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挑战,学生原先坚固的认知此时也会产生裂痕,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世界图景在其面前展开,那个最初非黑即白的问题便会在这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中被彻底颠覆。而在此基础上,当本课学完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则是引导学生将问题重塑为“我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应如何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来防范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从而完成从简单价值判断到复杂权衡思辨的提问方式的深刻转变。

四、创新生成:基于 AI 激励学生挑战“问更好”

教师将 AI 定位为激发学生思维跃迁的伙伴,能够激励他们勇敢地挑战更具原创性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使其提问能力抵达推动知识创造的更高境界。例如,为打破学生在习作《我的家人》中将家人比作“勤劳的蜜蜂”或“凶猛的老虎”等常见比喻的思维定势,教师不妨另辟蹊径,将 AI 绘画工具作为一个“想象力催化器”引入构思环节,鼓励学生输入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关键词组合,如“像程序员一样严谨的考拉爸爸”或者“拥有数据库大脑的海豚妈妈”。当 AI 依据这些充满奇趣的指令生成一幅幅超现实的家庭生活图景,用视觉化的冲击力彻底瓦解了学生脑海中固有的联想模式后,一种超越简单类比的、充满叙事潜能的全新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只‘考拉爸爸’的代码世界里,家庭成员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由此,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实质上是利用 AI 的“陌生化”效应,激励学生跳出舒适区,去主动挑战和创造更有想象空间和表达深度的“更好”的问题。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将 AI 技术融入四年级“提问策略”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开启了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培养转型的新纪元,即学生在智能技术支撑下形成的深度提问能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范畴而成为其认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变革性的教学模式也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钥匙,当他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信息并勇于提出创造性问题时,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才会在课堂中悄然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真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J]. 新智慧 ,2025,(16):71-73.

[2] 邹利波. 人工智能赋能提问能力培养——以四上“提问策略”单元为例 [J]. 小学教学设计 ,2025,(19):7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