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分析
李德坤 夏绍剑 魏泽文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3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中,住宅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耐用性和美观性,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住宅建筑工程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复杂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现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符合规范和标准,从而降低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例如,通过严格的施工图纸审核和技术交底,可以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设计意图,避免施工偏差。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可以合理调配施工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避免返工和延误,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可以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要点
2.1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地基基础是房屋建筑工程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要求严格,施工过程中需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地基基础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勘察设计、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地基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地基的承载力、沉降特性及水文地质情况。对于软弱地基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常采用地基处理技术,如深层搅拌法、静压桩法或换土法等,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软弱地基的处理应选用合理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建筑物的裂缝和变形。在基础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执行。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明确要求基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方法、振捣密实度等技术参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尤其是在基础施工时,应避免地基沉降不均,采取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控制好各项施工参数,确保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良好结合。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现场无重大安全隐患。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地基基础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高空坠物、基坑滑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综上所述,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涉及到多方面的要求,需要施工单位在确保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工艺,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2 模板施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底板和地梁基础为依据,完成模板标高的科学设定,并有效控制剪力墙的施工缝。在基础底板中可将防水保护墙作为外模,其主要包含木模板和护坡支撑两个部分。在剪力墙模板的安装中,应综合考虑房屋建筑施工的性能、进度、质量、结构、成本等相关要求,确定其模板体系的排版方案,应用多层组拼的方式开展剪力墙模板施工作业,以促进其表面的整体效果符合模板施工要求。剪力墙模板安装环节应按照先内墙后外墙的顺序,依次完成内模与外模的安装,并按照排版图纸的设计要求,先后完成墙体两侧的模板安装施工,禁止同时开展两侧模板安装作业。实际施工期间应提前搭设好钢管架,并在柱模板与横管的外侧部位预留 50mm 的空隙。在规范开展钢筋绑扎作业、标注钢筋骨架标高的基础上,还要在钢筋体系上通过放线操作的方式定位相同的柱列,对准边线后才能开展支模施工,并对模板支立的垂直度进行校正,之后用支撑钉对其做好固定处理,确保模板安装定位的精准性。为避免在后续混凝土施工环节出现漏浆、跑模等问题,在开展模板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还要将其安装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精准定位预埋件与预留孔洞的位置,对模架的密实度、平整度与稳定性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全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拆除模板体系。选择模板拆除作业时可采用先支后拆的方式,将非承重部分的模板拆除下来,而后拆除承重部分的模板。在开展模板拆除作业的全过程中,应选择钩子或扁铲撬棍作为拆模工具,防止破坏混凝土结构棱角和表面的完整性,并将拆除下来的模板统一运送到指定地点,全面清理其表面杂物后标号留存,为后续房屋建筑施工应用提供便利。
2.3 钢筋结构施工技术
建设阶段 , 钢筋的选用非常关键 , 必须参照 «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GB/ T1499.2 -2018) 进行操作, 以确保钢筋力学性能与设计规范相契合。钢筋进厂时要进行验收 , 必须实施周全的外观品质检查及力学性能复验 , 同牌号、同炉罐生产 , 重量不超 60 t的钢筋构成检验批次。在钢筋成型环节 , 需严格遵循施工蓝图与材料清单进行精准裁切 , 严禁擅自变更 , 以此保障制作与绑扎工序的协同性。钢筋连接工艺至关重要 , 对于直径 >16mm 的钢筋 , 通常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或闪光对焊技术 ; 直径 ⟨16mm 的钢筋 , 则普遍采用绑扎搭接或闪光对焊的方式。焊接作业必须严格依照既定流程执行 , 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管控 , 以确保焊接接头品质达标。钢筋连接施工必须严格依据设计图纸实施 , 要精准核对钢筋规格型号、间距布置及数量配置 , 确保与设计要求完全匹配。在梁柱节点、剪力墙、承重柱等关键受力部位 , 需重点把控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及箍筋加密区的施工精度 , 以增强结构整体稳定性与抗震性能。框架梁锚固端应设置标准直弯钩 , 弯钩平直段长度需达到 15 倍钢筋直径 ;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弯折角度为 90∘ , 同规格钢筋弯折间隔应保持 15d龄期的一致性。
2.4 后期养护与核验
在实施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混凝土住宅建设过程中,后续的维护与检查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建筑品质,还关系到其耐久年限。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实施恰当的养护,以推动其硬化与强度提升。为了维持适宜的湿度,需采取措施减缓水分的迅速流失。养护阶段,需警惕温度波动过大,以免温差过大引发裂缝。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必须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以此验证结构是否达到设计标准。检验包括尺寸、钢筋布局及数量、混凝土强度等,其有助于发现结构内部的缺陷与损伤。对于出现的施工问题,必须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和加固,以保证结构的稳固与安全。
结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其水平对工程的安全状况、经济成效与可持续性有着直接作用。目前建筑行业在施工技术推广及现场管理执行上依旧存在一定阻碍,要借助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技术革新、完善组织协调以及引入信息化手段等多举措形成合力。多维度提升项目管理实力,把精细化施工管理同科学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为提高建筑施工综合效益的必由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伟琴 .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现场施工管理 [J]. 砖瓦 ,2023(9):118-120.
[2] 谢康福 .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 [J]. 建筑与施工 ,2023,2(13):58-59.
[3] 刘萌 , 王江儒 .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 [J]. 城市周刊 ,2024(4):61-63.